童年的七夕
2018-08-19 07:27:00 来源:湖北日报
    周祝文
    “过了七月半,太阳往下窜。”这是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的一句谚语,应该是听母亲说的。因为那时候在农村,只要不是下雨天,热天湾里人都是搬竹床摆在湾前的水塘边,到了七月半,母亲就不让在外面睡了:天凉了,在外面睡会伤了骨头。
    七月初七,七月半前的七夕,那时候脑海里好象没有“七夕”这个词,只记得大人常说“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七月七、开天门,金银财宝送凡人”。躺在竹床上,望着漫天的繁星,牛郎织女的故事听了很多次:一个放牛郎跟天上的仙女生了一对“双生”(大冶方言)儿子,王母娘娘不高兴,划了一个天河,这对恩爱夫妻就不能见面了。但是牛郎不服气,要舀干天河的水,两个孩子见不到母亲整天哭闹,王母娘娘没有办法,只好允许他们夫妻七月初七见一次面。这个故事当时听起来模模糊糊,直到后来看了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牛郎织女》,又知道了“七夕”那一天地上看不到喜鹊,喜鹊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当然因为年纪小,牛郎织女故事的吸引力远没有“七月七、开天门”的期盼大。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说,“今天晚上,半夜开天门,天门一开,神仙就出来了,你要什么,神仙就给什么……”晚上,睡在竹床上,我睁大了眼睛,努力不睡,希望看到天门一开,神仙出来,我可以要小人书,可以要玩具手枪,可以要大众食堂卖的油饼,要好几个,自己吃不完,可以给弟弟、妹妹吃。但第二天早上睁开眼,母亲说:“你昨天睡着了,天门开你没有看见,只好等明年了。”就这样等了一年,到了第二年七夕,同样的想法,同样的故事重演,母亲还是那句话:只好等明年了。
    一年又一年,年年七夕等开天门,等神仙送东西来。在这等待中,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上一篇:歇伏

下一篇:综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