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军
用足用好用活群众工作法,有助于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近群众,认人认亲。贫困人口要“真脱贫”“脱真贫”,党员干部就要“真扶贫”“扶真贫”。把走近群众、认人认亲作为党员干部精准扶贫的第一课、必修课。坚持村村走遍、户户走到,通过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把每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基础条件摸清楚,把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意愿搞明白。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完善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机制。
发动群众,问需问计。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精准脱贫,关键在发动和依靠群众。多问一问群众路咋修、房咋建,多让群众讲一讲种什么、养什么,多和群众念一念致富经、算一算收入账。充分发挥群众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对涉及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和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依靠群众,共建共享。坚持“干部帮扶,群众为主”,扶贫不扶懒,扶贫更扶志和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推动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深刻转变,使人民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人翁”“主攻手”。
相信群众,自治自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相信群众,紧密依靠群众,聘请有责任心、正义感的群众担任精准脱贫廉政监督员,在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困难帮扶等惠民政策落实上,推行“阳光村务”,加强群众对精准脱贫领域的监督。创新农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组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乡贤“五老会”,引导群众制定村规民约,依靠群众力量开展乡村治理,形成脱贫攻坚“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支持”的良性循环和协调互动。
根植群众,强基固本。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每一个农村党支部都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同时要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红白理事会等群(社)团组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产业协会、扶贫开发公司等“两新”组织,让群众生活在组织之中,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把党的优良形象扎根在群众心中,带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全力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作者系十堰市郧阳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