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张贤亮的一枝独秀到西海固作家群的崛起,从每9万人一座博物馆到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从西夏陵“申遗”到非遗保护传承……宁夏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更多文化“金种子”在群众心间开花结果。
贫瘠土地上的“文化高地”
8月11日,是宁夏文化界值得铭记的日子——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来自“苦甲天下”西海固地区的“80后”女作家马金莲,以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摘得桂冠。在她之前,同样从西海固走出的石舒清和郭文斌,分别荣获第二届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若时光再回溯,张贤亮曾凭借《绿化树》等小说三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西海固无疑是贫瘠的,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却并未被贫困折断想象的翅膀,“文学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学”在这里得到最好诠释。西吉县农民作家单小花在安顿好老人和孩子后,半夜爬起来悄悄写作;红寺堡区“拇指作家”马慧娟坚持用手机写作,在网上发表近百万字散文、随笔,出版文集,到鲁迅文学院学习,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文学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同样成果丰硕的还有影视作品和文艺精品创作。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贺兰山》在央视热播;张贤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灵与肉》实时收视率连续保持前列;两部剧目摘得文化部“文化大奖”和“文化剧目奖”。
文化在基层“触手可及”
宁夏图书馆每日早晨八点半开馆,馆前不到八点必然排起两队长龙……这座“文化阵地”建于宁夏成立50年时,10年来读者接待量每年攀升,从最初的几十万人次增至153万人次。
读者接待量增加与图书馆提升改造息息相关。2016年,馆内的一堵堵隔墙被打掉,“闭架”式服务升级为完全开放式服务,读书的空间扩大了,读者增加了一倍多。
文化是群众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宋建钢介绍,为尽可能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宁夏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覆盖、全达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目前,宁夏5个地级市已有4个市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全区有各类博物馆75座;全区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撑起文化遗产“保护伞”
宁夏虽小,历史文化遗存却不少。3万年前,水洞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等朝代修建的古长城和灌溉古渠系,使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和“中国水利博物馆”的美誉;史前岩画让贺兰山和大麦地享誉世界;巍峨的须弥山石窟,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
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遗产留下来、“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建立文物保护终身追究制度,实施西夏陵、须弥山石窟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目前宁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为18项和99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有67个。
(据新华社银川9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