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周凌云 马璨
“管它白雪冻三暑,任我巴人咏九州……”8月27日,峡江深处,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诗意弥漫,当地“三闾骚坛”诗社的黄琼、郝明月、黄家兆、谭国洪、谭荣昌等依次上台,深情吟诵各自诗作。
屈乡农夫锄作笔
社长黄琼介绍,“三闾骚坛”诗社,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诗社可上溯至明中叶,为祭奠屈原而设,期间曾有中断。1982年恢复,注册社员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87人。
“大家写诗热情高,参加活动积极。”老社员向富昌回忆,创设之初,社员在第一任社长谭光沛带领下,经常自带米和菜,在屈原庙聚会,交流切磋,吟诵、学习屈原作品。
64岁的谭国洪至今仍是地道的农民诗人,脚踩解放鞋,头顶草帽,背着筐,拿着锄,田间劳作有了灵感,行走大山触景生情,就随手记在纸片上、烟盒上,有时手头没有纸和笔,就捡一块石头画在石板上,回头再誊抄下来。社员们笑称,这些“沾着泥巴的诗,最接地气”。
骚坛诗人创作的诗,内容多是凭吊屈原、感事抒怀,以格律诗为主,骚体、现代诗等为辅。“写好一首诗,并非易事,需反复推敲。”65岁的黄家兆常因一字备受“煎熬”,他创作的《三闾骚坛》有一句“闲下穷敲遗雅韵”,用“穷敲”还是“穷究”,他琢磨良久,最后与中华诗词学会专家交流,从音韵考虑才最终确定用“敲”字。
诗社常务副社长谭国锋说,屈原故里,吟诵、作诗遗风浓厚,山民对屈原深深崇敬,以写诗填词为荣,不会写几句诗,甚至会被怀疑:你是不是屈乡人?
91岁的徐正端老人曾是屈原镇教师,数十载以诗为伴,退休后住进屈原庙义务守庙,并整理诗社历代会员诗稿,整理出明清存稿约1000首。
诗社活动从未中断
在宁波做管道工的谭荣昌至今记得,父亲摇头晃脑、一字一句教他和哥哥吟唱屈原作品的情景。少时熏陶,使他高中毕业就学写诗,如今在外打工,闲暇,他不像其他工友打牌消磨时光,多半在琢磨诗句。
41岁的郝明月上初中时,学校就在屈原庙后面,经常看到诗社社员吟诗作对,逐渐喜欢上诗歌。他在写诗之外,创办一家公司,开发屈原作品竹简、人物书画、楚辞植物干花等产品,以此传播屈原文化。
20岁出头的谭威,高中时喜欢上诗,后加入诗社向前辈学习,如今他在武汉读大学,仍热衷写诗,经常参加诗社活动。
诗社恢复至今,活动从未中断,社员们共作诗近万首。在县文联及各方支持下,近年每年编辑出版一本原创诗集。每年举办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随着外出社员增多,组织活动难度加大,但大家眼界更开阔,题材更丰富,作品质量在逐步提升。”打工多年的黄琼对此深有感触。
谭国锋介绍,多位骨干社员还是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骚坛诗歌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