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从导向和要求来看,挂职是要当“干将”,不是当“看客”,是做“实干家”,不是做“观光者”,是要干事、成长兼备,不是虚晃一枪、有名无实。管理欠缺、考核不力、问责不严,这样的挂职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昨日,人民日报《党建周刊》继续推出年轻干部如何更好成长的报道,其中点到一些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存在的问题。有的地方,省厅的年轻科长到郊区县挂职副局长,一年到头,除了欢迎会和欢送会,平时在单位大院很少见到“真容”;有的挂职年轻干部一到基层,情况还没熟悉,就开始提不合理要求,有的嫌住宿条件简陋,有的嫌饭菜不合口味,有的到老乡家里怕脏,到一线工作怕苦。
挂职锻炼和调任、转任一样,是《公务员法》明确的一种交流方式,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中有着重要作用。现实中,挂职人员也并不限于公务员群体。高校派教师赴实务部门挂职,专业技术人才到地方挂职帮扶,律师到党政机关国企挂职,上挂、下派,等等,不少地方、部门都有探索实践,很多做法也在趋于制度化、惯例化。很多人确实通过挂职积累了经验,得到锻炼,但也有一些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挂职成了“挂名”。这样的案例时有披露。
挂职中的问题,很多是出在落实环节上。就挂职人员来说,有的只是为了丰富履历表,镀一下金,混个经历,只重“挂”,不重“职”;有的是“临时工”心态严重,自我定位“打酱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派出单位来说,有的挂职形式是有,至于挂职人员干得怎么样,差不多就行,有的甚至不管不问。就接收单位来说,挂职的临时性和工作的稳定性怎么平衡,人情的顾虑、模糊的标准,有时也使得挂职沦为走过场。
从导向和要求来看,挂职是要当“干将”,不是当“看客”,是做“实干家”,不是做“观光者”,是要干事、成长兼备,不是虚晃一枪、有名无实。挂职的干部“神龙见首不见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挂职是不是太随意了点?挂职的人员工作时间“逃课”,工作任务“挂科”,到底是“到此一游”还是“兢兢业业”,派出单位不知实情,接收单位当“好好先生”,管理欠缺、考核不力、问责不严,这样的挂职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户口、家庭都在原单位所在地,工作在另外一个地方,怎么平衡?新来者怎么开展工作,考核评价如何协调?以前,派出单位、接收单位、挂职人员都有或多或少的疑虑。但我们看到,有些到基层挂职的“第一书记”,脱下西装就能下地帮老乡干活,张口就能说出谁家“五保”、谁家有大学生。有些年轻干部初到新地方、新岗位,带着本领恐慌去,真学、真干,真锻炼、真成长。有的疑虑是“假想敌”,有的难题是自我“设置”出来的。法律赋予挂职明确的位置,它是徒有形式,还是货真价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地方、单位以及个体,有没有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让压力和动力真实地展现,有没有让挂职这个“交流形式”成为“干事模式”,有没有让挂职的群体从“挂名”变成“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