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咬个月亮”
2018-09-10 07:38:00 来源:湖北日报
    任普
    40多年前,我家住在鄂西北山区谷城县一个叫凤凰的小山村里。父亲在村小学教书,母亲在小诊所里司药兼接生。
    当时的凤凰村,有山有水,有田有地,砚王石水库就在村口,水渠绕村而过,在当地算是粮仓。村民们主食是稻米,早上稀饭、中午“米加菜”式的干饭,晚上则是把中午的剩饭剩菜加水一煮叫“汤饭”。
    村里稻麦两作,小麦一收获,就交了公粮。交公粮时,小麦一斤算一斤,稻谷则要打七折,生产队认为交小麦更合算。再者,当时也讲究“一季捞全年”,夏季把小麦交了完成全年任务,也是件光荣的事。因此,村民们手中的面食就很少,只有在麦收后,过年时,女社员生孩子之后,才能吃点面食。当地有句俗语叫“月母子不吃米——想的面”,可见面食在当地的珍贵。
    我家吃商品粮,米面各半,可到附近的粮站购买,每斤一毛多钱。一些有月母子的人家,常用米与我家换点面,去侍候月母子。
    记得是麦收前的一个早上,我拿着一块“死面馍”(一种未发酵的面烙成的饼子)在门口吃。一位姓邓的年轻村民,十八九岁的样子,担水从我身边过,见我在吃馍,就对我说,“娃子,我给你咬个月亮,好吗?”我当时也就七八岁,不太懂事,一听说能有月亮,没多想,就把馍递给了他。他大口大口地啃了起来,不一会,一个弯弯的小月牙儿就出现了。这时,我如梦初醒,知道上当了,就哭着让他赔我的馍。他被迫无奈,只得答应我麦收后,有了面,还我一块更大的馍,才算收场。
    一晃40年过去了,前不久,我顺道回了凤凰村,见到了那位姓邓的村民。他已六十好几了,邀我到他家小坐,谈及当时的情景,他连声说,“当时那个馋啊,小半年没见过面了,想吃得很。现在吃面在我们这里早已不是问题了,村里就有面馆,牛肉面、热干面、豆腐面,包子、炸馍、油条应有尽有。”
    老邓打开了话匣子:改革开放,村里开始了大包干,我分了近十亩地,那个干劲就不用说了,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活。年底一算账,除去交的公粮、队上的提留,剩下的粮食足够吃两年。喜得我过年放了一挂大鞭,给大人娃子每人都做了一套新衣服。
    老邓又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提留多了,化肥农药涨了,粮食卖不起价,三四毛钱一斤,种地亏钱,好多人都不种地了,开始外出打工,村里的地撂荒了不少。
    到了2007年,政策又好了,不交公粮了,不交提留了,什么都不交了,种田反过来还给我们钱,直接打在我们的卡上,好多外出打工的人又回来了。
    现在,吃饭早就不是问题了。更想不到砚王石水库,竟然吸引了那么多城里人来旅游,我们办起了农家乐。
    不知不觉谈了一个多小时,老邓要留我吃午饭,笑着说要还我当年的那块馍,我俩大笑起来。
(作者单位:老河口市粮食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