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麟 胡蔓 通讯员 韩帅
豆大的汗珠挂在额头,伸出食指,杨朝芳轻轻一刮。不用毛巾,就这么“打发”汗涔涔的自己,她笑着说:“早已习惯了。”
10月1日,武汉市阳逻港附近一处还建小区项目工地上依然热火朝天,杨朝芳头戴安全帽、身穿黄马甲,正带领200余名汉子奋战。
“大伙再加把劲,一定要在10月15日前完成封顶,早日让居民住上新房。”她一头齐耳短发,皮肤黝黑。如不经特别介绍,人们很难将眼前这位女工同经理联系在一起。“她就是我们的大姐,重庆洋鑫劳务公司武汉大区经理杨朝芳。”工友们争先恐后地竖起大拇指。
出任这家公司的大区“掌门人”是在2014年。担此重任时,杨朝芳46岁,可谓“战战兢兢”。4年过去,她硬是以自己不足1.6米高的身子撑起了这个有1500名建筑工人的“家”,负责武汉、宜昌等7个项目工地的生产。2016年,还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农民工”。“我在工地干过杂工、材料员,靠着敢打敢拼,不怕吃苦,才走到今天。”回忆12年来的建筑生涯,杨朝芳一脸自豪。
杨朝芳出生在重庆丰都县一个农民家庭。2004年,丰都县一家丝绸厂因经营不善倒闭,36岁的杨朝芳也下岗了。“洋鑫劳务公司武汉工地需要杂工,你去不去?”困难之时,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为了生计,她踏上“征途”。打混凝土,拉运斗车……上岗3天,杨朝芳累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夜晚,躺在板床上,胳臂钻心地疼。“挺一挺就过去了。”谢绝亲友们的劝阻,杨朝芳咬牙坚持下来。
半年后,杨朝芳被公司聘为材料员。虽然工作轻松些,但杨朝芳还是给自已定下“铁律”,忙完手头工作,就与工人们一起劳作。由于精通各种工种的技术,能吃苦耐劳,2008年,她被公司破格提升为项目生产经理。
从楚河汉街、武汉帝斯曼国际中心到贵阳博物馆、宜昌博物馆等项目,杨朝芳总是告诫自己“从工地中来、到工地中去”,吃、住都和工友们在一起。
“最难忘的是带领兄弟们在帝斯曼项目奋战40天,完成13层楼的浇筑。”杨朝芳回忆说。
2015年7月,该项目业主提出,40天内要完成13层楼的浇筑。面露难色的公司领导找到杨朝芳。“没问题!”杨朝芳斩钉截铁地回答。她和同事们赶紧编制详细抢工方案。7月的江城,酷暑难耐,昼夜施工,她和工人们终于用汗水浇筑出奇迹。
许多略带伤感、遗憾的片段,在杨朝芳看来,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在建设贵阳博物馆时,她不小心被铁丝扎伤了脚趾,伤口严重感染引发剧痛,仍拄着拐杖在工地奔波;女儿结婚时,未能帮忙筹办,直到婚礼前一天,才匆匆赶回家;为杜绝安全隐患,给当质检员的丈夫开出2000元的大额罚单。“来工地打工的工友,往往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生活都靠其维系;再说,工地是安全隐患易发的地方,性命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人们把生计和生命都交给你,还有什么比这份信任更值得珍视。”杨朝芳说,“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