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蕉阴澄夏﹙国画﹚李也清作
“现实”如此复杂,“主义”又如此艰难,那我们如何言说现实?当人们愈益被现实所困扰的时候,文学何为?作家何为?也许,“现实感”是一个可以带来希望的把握现实的能力、路径与方法。现实感,顾名思义就是对现实的感觉。为什么有的人在现实面前不至于迷茫,甚至能够找到实质与方向,而另一些人总是被现实所裹挟,所胁迫,挣扎得越厉害,陷得就越深,这就是他们在现实感上的差距。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他们的差异是那么巨大,他们为我们贡献了不同的故事,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描绘了不同的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不同的现实,他们在“主义”上也各有各的立场与判断,以他们不同的见解创造了各自的意义世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惊人的现实感,正是这样的优越的现实感使他们超越同侪。所以,我倾向于将现实感看作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核心素养”。
——汪政《现实·现实感·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选刊2018年10月02日
诗是可解释的,但解释的前提、路径和终点,应当仍旧是广义的诗。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新诗阐释是在非诗的层面展开,这种“非诗”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散文化,把诗句拆成散文重新逐段讲述一遍,叠床架屋地告诉我们诗人在说什么,想说什么;另一种是哲学化,从一些核心词汇和意象出发,借助不停的转喻和联想,与坊间流行的各种西方哲学攀上亲戚。这两种非诗的解释,一种把诗拖进叙述的泥泞,一种将诗拽上哲学的高空,无论我们从中获得的最终感受是什么、是好是坏,它都和原来那首诗丧失了关系。
而这种情况之所以习焉不察,和汉语新诗作者、读者长久以来对翻译诗的依赖有关。在一首诗的翻译中,能最大限度保存下来的是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意义和大部分意象,也即一首诗中隐含的散文梗概和哲学碎片,而所谓语调、句法、节奏、音韵等需要精微辨认和用心体验的内在关系,以及依附于这种内在关系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极容易在翻译中丧失。这么说,并非要拒绝翻译诗,而是要认识到,当我们照着一般翻译诗和阅读翻译诗的习惯去解释一首诗的时候,我们或许正在丢失一首诗在传达和交流过程中最不应该丢失的体验。
——张定浩《增强文艺批评感受力——以诗歌批评为例》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