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均卓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多农户都有一架纺线车。
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古老而又简易的劳动工具,它是由脚架、支架、传送带、纺线轴及大转轮组成,通常是用枣木、梨木、槐木等杂木制作。制作纺线车,不仅要轻巧美观,还要结实耐用,刷上桐油,以防受潮和虫蚀。
纺线车的工作原理,是转动大转轮,带动纺线轴,将抽的棉丝绞成线。纺线时,双手要配合默契,右手摇动纺车,用力要均匀,左手捏住棉花,抽丝时要像春蚕吐丝一样,纺出的线粗细一致,没有结头为上乘。纺出的白线穗,有织布机的,自己再织成老粗布;没有的,拿到织布坊换成老粗布;通常还留一部分,作为缝衣纳鞋的细线。老粗布看相粗糙,却具有纯棉质地、结实耐磨和穿着舒适的特点。有的能工巧匠,还能织出朴素、大方、美丽的图案。
我五六岁记事时,经常听着母亲纺线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像摇篮曲一样,进入梦乡。那时,母亲白天要下地劳动,挣工分,只有晚上纺线。特别是进入冬天和年底,母亲更要赶制一家人的棉衣新裳。常常半夜里醒来,看到母亲还坐在堂屋里纺线车前,昏黄幽暗的灯光下,母亲右手摇着纺车,左手一扬一收,瘦弱的身子随着起伏晃动的身影,映在土墙上。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情景依然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现代化的纺线机早已代替了纺线车,但纺线车嘤嘤嗡嗡的声音和母亲纺线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