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陈芷莹
12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报告厅,汇聚了林毅夫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学界精英。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一届张培刚青年学者奖在这里颁奖,共有12位老中青学者走上领奖台。一个多小时的颁奖现场上,那位离开人世已7年的老先生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获奖者通过回忆,通过作品,通过成果,致敬经济学一代宗师张培刚。
“扎根自己的土地,带着问题到哈佛求学,他赢得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学者的尊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发表获奖感言时,深情回忆老师德怀特·帕金斯与张培刚先生的交情。上世纪90年代初,这位哈佛大学教授来到中国进行一项课题研究,从甘肃到贵州本可以直达,但他提出想经过武汉,探望“师兄”——张培刚先生。正是在哈佛大学,张先生以一篇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大卫·威尔士奖”,这篇论文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之作。“我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特意找到他的原著学习。先生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来自社会,观察问题不停留在表面,而是琢磨为什么。理论研究严谨,事实描述精细,他写的书就是一个典范,一个榜样,一直指引着我的工作。”刘守英凭借专著《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获优秀成果奖,书中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深刻分析,正是他向老先生学习的实证。
“我也曾在张先生的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以这段经历为荣。1953年,张培刚踏入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构想,为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黄群慧讲述他与同事贺俊写作《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时,借鉴了张先生的诸多理论依据与方法。
1992年,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成立,2006年开始优秀成果奖评选。以他的名字设立的这一奖项,先后让林毅夫、谭崇台、吴敬琏、张军、厉以宁、张曙光等一批知名经济学者欣然接受。今年,基金会首次启动青年学者奖表彰,以鼓励经济学青年人才的成长。首批获奖的3位学者是朝镛、樊海潮、王勇。
路易斯维尔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朝镛,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过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学士。他以一位华科人的身份介绍,“大家对华科校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成片成片的大树吧,你们可能想不到,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坡,正是张培刚他们这些前辈们一棵棵栽下的树苗,才成就了现在的校园。”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着经济学后辈对张培刚的敬仰:“您是后来人心中永恒的星光,让我们不断去追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樊海潮手拿奖证“满心欢喜,倍感压力”。他说,“我和张先生一样毕业于武汉大学,他所说的‘对研究负责,对合作者负责,对学生负责’,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则。张先生的家国情怀也一直鼓励着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发论文,更要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王勇将这个奖评价为“最高荣誉”。“张先生的一生努力遵守两个原则:理论的发展和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这也使他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一个伟大的名字。继承他的理论勇气、心怀天下的勇气,我们感到使命重大,责任重大。”“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式地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探索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可行途径!”张培刚先生的这句话,一直在会场反复播放。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在致辞中说,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已进入新时代。传承老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聚焦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善于转化,承担历史使命,履行历史责任,践行时代担当,努力开创新时代发展经济学新境界。
回忆,不仅仅是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