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王才忠
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命之根在广阔乡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必须绽放在美丽的垄上原野。繁荣民间文化艺术,就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只有内力与外力同行,民间文化艺术才能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猪年新春渐行渐近。春节的欢乐祥和,总与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相互表里:贴春联、舞龙灯,看大戏、赏泥塑……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与传统年节相依相荡,为年节文化增添一抹浓郁的色彩与韵味。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官网上,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正在公示,我省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泥塑)、阳新县(布贴)等7地入围。从1987年到2018年,我国已评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有964个,其中我省占37个。
作为农业大省,民间文化艺术在我省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天地。30多年来,由国家文化部门设立的这一文化品牌项目,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理性地看到,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发展面临不少困境,由于民间文化保护制度缺失和保护意识薄弱、民间艺术人才青黄不接、资金短缺等因素,青睐民间文化艺术的群体日益式微。因此,民间文化艺术在当下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有的虽然获得了民间文化艺术品牌,但只是温室中的盆景,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有的虽然逢年过节也会走村串巷,但因创新不够,甚至粗制滥造,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命之根在广阔乡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必须绽放在美丽的垄上原野。如何让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没有“蒙尘”或“遗珠”之憾,首先应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所指出: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繁荣民间文化艺术,就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也是繁荣民间文化艺术的灵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首先要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传承发展好民间文化艺术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它既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可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助一臂之力。
保护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行为,它需要政府、市场这两只手共同发力,只有内力与外力同行,民间文化艺术才能深深扎根、茁壮成长。而这种交互作用,最终又会在实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上体现出来。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既要发扬工匠精神,对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埋头坚守,上接优秀传统,紧贴乡风民俗;又要开阔眼界、大胆创新,紧贴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从内容到形式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并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勇敢摔打,闯开一条新路。这一点,千针万线传承的民间技艺“枝江布鞋”,紧盯市场,结婚做“压箱鞋”,送公婆“传茶鞋”,庆寿送“长寿鞋”,不仅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让众多农户走出贫困,实现小康,可给我们以启示。
民间文艺让来到乡村的人们不仅能享受到绿水青山,还能从带着泥土芬芳的精神食粮中不断获得身心愉悦。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奏响文艺与乡村的振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