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梅水雄)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上任以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让人耳目一新,他提出的“长江新城”再次引爆武汉人的激情,为什么是这样?背后玄机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中央大员主政武汉,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梳理陈一新发言,发现以下三把火已经开始烧了:
第一把火:颠覆武汉“1+6”城市格局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源,早在2010年,武汉市制定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已经明确,武汉市将形成“1+6”城市格局,1为武汉市主城区(三环内),6为主城区周边建设6个卫星城,承接人口转移和产业转移。而事实证明,几年过去了,6个卫星城发展收效甚微,这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没有重点,难得有实质效果。
陈一新来了,他最新提出了武汉市城市发展总体思路:“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
其中,1个主城指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等7个城区。报告提出,做精做优主城,坚持“三镇三城”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商务商业、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等功能。同时,系统推进“三旧”改造,探索推进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3个副城,包括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临空港经开区。未来5年,武汉要做大做强3个副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区域辐射带动等功能。其中,在产业布局上,东湖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产业,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武汉经开区集中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世界知名的“车都”。临空港经开区重点发展临空制造、高新技术、高端服务等产业。
3个新城,为武汉将加快建设东部、南部、西部3个新城组群,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以前的6个卫星城变为如今3个新城组群,更加精炼,突出重点。
第二把火:招商引资为武汉发展“一号工程”
陈一新定调:招商引资是武汉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要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大型央企、中国民企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实施更加有力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建立党委政府招商引资主责机制,建强专责机构,推行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聘请招商大使,强化招商激励,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有效投资,让武汉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众所周知,武汉GDP最近几年破万亿,雄踞全国前十强,经济的总量是上去了,但是与一线城市相比,武汉的投资环境还需要极大改善,招商引资还不足。一个城市在建设好了基础设施之后,最重要的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落户,这样才能发展产业和经济,促进就业,才是城市的造血干细胞。像北京上海广州,正是吸引的比武汉更多的世界500强和大型企业总部,才吸引全国无数优秀青年前往就业安家,城市经济才繁荣发达。
第三把火: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规划亮点板块
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江和汉江在武汉交汇,在近代武汉被冠以“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指出,武汉要建设略如伦敦纽约之大,可见国父对武汉的看好,及当时武汉的重要地位。
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武汉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90年代开始落后了,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崛起,武汉经济不断下滑。进入21世纪,武汉开始觉醒,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中部崛起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属不易。
2008年开始,武汉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之后地铁建设速度很快,如今从每年通一条地铁到每年通两条地铁,速度之快傲视全国。
城市基础建设是起来了,但是陈一新思考的是,如何挖掘城市文脉,打造城市名片?如何与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
优化长江主轴,建设长江新城,就是充分利用武汉主城区长江资源,以长江作为城市主轴,通过建设长江新城,形成城市发展亮点板块,高起点规划,瞄准世界顶尖级。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陈一新这一大胆创新之举基于三点:其一,武汉城市发展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到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二,树立城市唯一性,武汉两江交汇的地理优势,全球少有,要将这种优势发挥利用到极致,从而达到城市唯一性标签的目的,让武汉独树一帜;其三,带动城市经济发展,长江新城就是树立一个新的样板工程,通过区域整体高起点规划,聚合城市要素,提升区域板块城市功能,吸引投资置业,带动就业,从而起到以点带面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江新城:谌家矶中标可能性大
笔者认为,按照陈一新书记的讲话,长江新城选址有几个要点:一是一定靠近长江;二必须是待开发区域,容易操作;三是面积要足够大,既然是新城,就不能是一个片区;第四,综合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才能带动武汉整体发展。
谌家矶属于武汉三环内待开发区域,靠近三环,天河机场和武汉新港、武汉火车站都很方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已经开始拆迁,拆迁难度不大。当然这个只是笔者的分析,最终以政府公布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