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视听】一大馆长张黎明,守护共产党人的老家
2018-01-08 20:19:00 来源:人民网


环视听.jpg

微信图片_20180108161545.jpg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

1976年,18岁的上海青年张黎明即将入伍,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那是座略显沧桑的石库门建筑,他在里面待了十几分钟后匆匆离去。他说:“我是老战士的后代,潜意识里总想着,要走了,就该来这儿告别。”

38年后,张黎明以“当家人”身份与这座建筑重逢——他成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对馆内工作人员来说,这个馆长不太一样。他的思维、行动,似乎都在挑战着这里原有的一些规则和习惯,比如他总热血激昂地说:“我们的馆不仅是一个国保单位,一个一级博物馆,更是一段革命历史的源头。”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集体瞻仰、宣誓。誓词的最后是铿锵有力的一句:“永不叛党。”张黎明说:“那画面令人动容,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了。”

这三个时间点,是张黎明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最浓墨重彩的时刻。而跟“环视听”记者说起这点与点之间的光阴时,连他自己都未曾预料,竟有那么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总书记的车停在了二三十米开外

“一般,贵宾车队都会直接停在纪念馆旧址门口。”张黎明回忆习近平一行来纪念馆当天的情形,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件事,他说,“但这一次,总书记的车停在二三十米开外的黄陂南路与兴业路口。”这是共产党人对诞生地的敬畏。

“总书记您好,欢迎您重回党的诞生地。”

“我们应该回来看看。”

对话简单而温暖。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只有18平方米,13名中共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张黎明把这个会议室形容为 “中国共产党人梦开始的地方”。习近平听后深表赞同:“你讲得很好。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房’,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参观时,习近平在1920年8月初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前停留许久。这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之一,它的翻译和保存都十分不易,习近平还特地询问了保存者的身世。

保存者名叫张静泉,1921年入党后改名张人亚,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时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内部交通科科长的张静泉为了保护党内资料,冒着风险把一批文书带出上海,托付给宁波老家的父亲,之后又趁着夜色返回上海,继续进行秘密联络工作。

面对这批违禁资料,老父亲忧心忡忡,最后心生一计。他为儿子修了座衣冠冢,将文件用油纸层层包好后埋进墓中。父亲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到新中国成立,也没等到儿子的消息。1952年,老人将资料从墓里取出,叫三儿子带到上海交给党组织,其中就包括这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3年后,老人去世,到最后他也没能知道,儿子张静泉早于1932年在中共苏区因病殉职,时年34岁。殉职后的张静泉埋在何处,今日仍不得而知。

“听讲解员说完这个故事,总书记对我说,这个故事很感人。而在展厅中央的《起点》浮雕前,总书记细细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每一条,又一一列数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姓名……”

当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宣誓结束后,张黎明走上前去,握着习近平的手说:“总书记,我有一个请求不知该不该说?”

“你说。”

“我特别期待,在建党百年的时候,您能再回党的诞生地,到我们一大(会址)看一看。”

习近平回复道:“我一定会来的,虽然我不常回来,但我的心已留在了这里。”

微信图片_20180108161059.jpg

(中共一大旧址)

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做馆长之前,张黎明是一名记者。1985年3月15日,他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开国上将萧华。“萧华39岁就成了共和国最年轻的上将,采访他自然既兴奋又紧张。我们聊他如何在长征途中促成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冲突,还聊他如何在杭州养病时创作《长征组歌》……他们这批人真是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理想无所畏惧。”

采访后不到半年,萧华去世,张黎明成了他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我意识到这些共和国历史的创造者正在老去。作为记者,我有责任来‘抢救’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忆。”从那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张黎明采访了近百位开国将军及其后人。

“我记得李中权将军跟我讲,长征路上他母亲领着年幼的弟弟妹妹跟着部队走,爬雪山、过草地,最后母亲病死在路上。将军一边说一边哭,我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他们的艰苦和坚定是非常震撼的。还有像贺龙元帅,参加革命前是国民革命军军长,面对蒋介石游说、利诱都毫不动摇。为什么?因为他决心已定——他要改变中国。这就是革命者。”张黎明思考了一会儿,说:“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批共产党先辈,就是群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在《上海青年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单位工作近30年后,2014年,张黎明被任命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一开始,组织安排的上任日是8月13日,但他延后了两天,“因为8月13日是淞沪会战爆发的日子,而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的日子”。

张黎明上任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策划“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抗日战争文物图片展”。同时,他邀请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重回党的诞生地,缅怀先辈的战场。

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酝酿之中。

2015年春节刚过,张黎明就带着同事上北京、下深圳,登门拜访,电话、邮件、短信沟通联络……做记者时积累下的人脉派上用场,几乎所有受邀的将领后人都积极响应。当年8月15日,将领后人齐聚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其中有陈赓之子陈知建、陈毅之子陈昊苏、习仲勋之子习远平、叶挺之子叶正光、叶剑英之女叶向真……他们中许多人,都精心准备了发言,就是为了能最真实、准确地讲述父辈们的战火岁月。

张黎明是座谈会的主持人。“一开始,是几位将领后人代表发言,后来就是自由发言。大家都特别踊跃,抢着发言,话筒递过来递过去。”座谈会一直开到12点,仍然没有结束的样子。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给张黎明出了个主意:宣布与会者全体起立,向所有抗日英雄致敬。这才算是画上了句号。

不久,张黎明将那天的发言、文稿汇编成书,书名就叫《先辈们的战场》。

全球寻找中共先辈的痕迹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环视听”记者,过去他们的工作模式与一般博物馆并无二致:守在馆内策划、陈列、旧址保护,仅此而已。而张黎明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他们之前的工作观。

“这里就是中国红色第一馆,它是有魂的地方,不能把它作为一般性纪念馆来对待。在这里工作,你就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张黎明说。以前馆里连考勤制度都没有,不行,领导带头打卡;国旗只有到了节假日才升,不行,除了恶劣天气,必须日日升。在张黎明看来,仪式感带来了庄重感,庄重感带来了责任感。

严格要求工作的同时,张黎明也为下属谋福利。由于“历史原因”,纪念馆员工的工资一直偏低,为了这事儿,张黎明不知跑了多少趟有关部门,不知发了多少火,费了多少口舌,就为了把工作人员的收入提上去。他对记者说:“李德生、陈锡联两位上将都曾对我说,一个不懂得爱兵的指挥员,不是优秀指挥员!”

张黎明还和团队设计了展陈《伟大开端》,运用多媒体视频、图表、艺术品展现历史。语言风格上,他将之前传统的解说词改编得富有情感,原来是“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李汉俊家中召开”,如今成了“这幢房子,地方很小,但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这里开始”。这几句话,是张黎明2015年值班时想到的,现在是上海宣传中共一大会址的经典“广告语”。

纪念馆更大的改变在于走出去。2015年,张黎明策划了一个全球征集共产党早期档案活动,由专家和馆内人员组成查档团前往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搜集资料,用原始档案和国际视角还原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里,查档团看到了吴廷康(俄国人,原名维经斯基,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第一位代表)的照片,说明文字提到他被派到中国工作之前曾担任俄共的一些重要职务,都是从未披露过的。这也是对吴廷康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发现。

在哈巴罗夫斯克国家档案馆,查档团见到了传说中的《上海俄文生活日报》。上世纪20年代初,该报在上海印行,实为共产国际派赴人员的掩护机关,吴廷康在华公开身份就是该报记者。报纸上披露了大量与中共成立有关的信息。“上面还有很多小广告,比如‘你要的药已经到了,请到某街几号取’,这都是共产党的接头暗号。”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查档人员查阅了陈公博之子陈干捐赠东亚图书馆的陈公博家族年谱、信函和照片,填补了陈公博早期活动档案资料的空白;在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他们收集了尼克尔斯基(俄籍情报人员,中共一大国际代表,长期以来生平不详,照片鲜见)的相关档案资料;还有陈独秀、张太雷、俞秀松等人早期活动的资料,拼接出建党前期的点点滴滴……

“政党的诞生,肯定有其轨迹。现在我们纪念馆就是在寻找来时的路,先辈一步一脚印走出来,我们就一点一滴找回来。”张黎明说。

学生志愿者毕业后70%都选择入党

纪念馆内另一个明星项目,就是情景党课。从2016年7月1日首次开课至今,这种生动的场景演出式讲解深受追捧。一开始,张黎明和《解放日报》、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老同行共同策划新的解说方式,最后确定了“演+说”模式。上海新闻广播节目主持人们扮演着中共先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说,慷慨激昂,振奋人心;陈望道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竟把墨汁当红糖蘸粽子吃了;毛泽东朗诵长文《民众的大联合》,每每念到“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扮演者都格外激动……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中共一大前,展现的是一支热血之师撕裂黑暗寻找光明的勇气与智慧。张黎明给这些党课定下了名字——忠诚与信仰。

张黎明有时会在馆内默默观察观众的反应,他们或热烈鼓掌,或深思,或在致哀音乐响起时鞠躬,这些都让他格外感动。馆内还有许多志愿讲解员,有的是部队官兵,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电台主持人。张黎明做过统计,学生志愿者毕业后70%都选择入党。

有时,纪念馆也会接待一些外国来宾。张黎明曾在馆内给韩国知名企业的总裁班讲课,对方提出了一些对共产党的疑问。张黎明回答:“一直以来,我们党有着强大的监督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你看一大就是这样,有人为革命牺牲,有人背叛革命,最后只剩毛泽东和董必武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五星红旗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会让党更加纯洁,更加强大。”

前不久,乌干达议长一行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末了,她对张黎明说:“你这里的所有故事,都展现了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她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让张黎明记忆深刻的一句话: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说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视听工作室 余驰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