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今天,来一碗有文化的腊八粥
2018-01-24 22:14:00 来源:人民网

工作室Logo.png

岁末腊月,气温骤降,围绕在身边的寒冷,让人不由想起“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北方俗语。此时,捧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氤氲白气中,消散了寒风,温润了记忆……

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其雏形是腊日节。历史上,腊八节曾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影响,腊八在传统节日体系中更是独具魅力。

从先秦起,人们便以岁终腊祭祈求丰收,避灾迎祥。祭祀仪式“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据说,当时的腊祭之神有: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古代的田官)、邮表畷(即田畔交界处的邮舍,督耕官常居于此)、猫虎(民间传说它们吃有害农田的动物,有助于保护庄稼)、坊(堤坊)、水庸(沟渠)、昆虫(希望它们不要糟蹋秧苗)等8种,因而称为“腊八”。举行腊祭的日子就是“腊日”。

腊日在南北朝前是不固定的。如周历岁终之月为今农历十月,汉代后又以农历十二月为岁终。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云: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是腊日确定为固定日期的较早记载。当时日益盛行的佛教中,佛祖传说成道之日为十二月八日,作为祭祀节日的“腊日”与佛祖成道日合二为一了。“腊八”固定了下来。

1.jpg

图:腊八粥。

在古代,腊八节有击鼓逐疫等仪式。现在,流传最广的腊八习俗是吃腊八粥。这一天,很多家庭会熬制腊八粥,一些寺庙也有舍粥的做法。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在我国,吃腊八粥的历史始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虽然关于腊八粥来历的传说很多,虽然各地的腊八粥用料、味道各有不同,但温暖脾胃的腊八粥始终是冬日滋养的美食,蕴含着增福增寿、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民间也有把腊八粥涂抹在花木果树上的风俗,希望来年能够多多开花结果。

2.jpg

图:腊八蒜。

除了喝腊八粥,在北方还有在腊八这天腌作腊八蒜、腊八醋的习俗。数日之后,到了春节摆上餐桌的时候,白白的蒜瓣已翠绿如玉。搭配上甜丝丝的腊八醋,热腾腾的饺子更加可口。

不过,在过去,腊八粥可以馈赠亲友,腊八蒜却因为蒜与算同音而被加上了催帐清算的意味,是不能随便送人的。

3.jpg

图:黟县地区的腊八豆腐。

在安徽黟县地区,腊八晒制腊八豆腐成为节日食俗。在陕西关中地区,农历腊月初八的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在青海西宁等地,麦仁饭就是当地的“腊八粥”。在一些地区,还有吃腊八冰的习俗。腊八前一天,人们会舀水入盆结冰,腊八当日敲碎吃冰。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一年不会肚子疼。

虽然腊八习俗各有不同,但其中都寄托着美好的心愿。民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过年开始的标志,一系列迎接新年的民俗活动从这时拉开了序幕。(图片来自网络)(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文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