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东方智慧
2018-02-01 18:01:00 来源:人民网

回望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才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上世纪末有一本流传甚广的书籍,肯·威尔伯的《事事本无碍》。他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观’。”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威尔伯通过卡普拉的观点告诉人们:“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形态。”他甚至借用佛学用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继而道:“西方科学一路颠颠仆仆所挣来的知识,东方人早知道了。”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胚胎学家李约瑟在西方科学机械论思想中无法找到适合认识胚胎发育的概念,失望之际,他转向唯物辩证法,转向中国思想,从那以后,李约瑟倾其精力研究中国科学和文明。尼尔斯·玻尔认为李约瑟的互补性概念与中国的阴阳概念极为接近。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衣食住行不安全感、沉湎于虚拟世界等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的感觉。科技成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奴役、束缚人类。比如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手机,一刻没带就会心慌,不知道到底谁是主人,谁是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即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是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已近20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不过,针对流行的“国学热”,我不主张轰轰烈烈,这样可能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我们应提倡不绝如缕地学国学,让大家慢慢地,一代一代地继承,学习最主要、最精华的东西。此外,当前还有一个问题比较严重,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精准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理,只是道听途说,曲解其原意。另外,许多年轻人说起西方文明头头是道,却不了解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华夏泱泱五千年文明,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许多自然、科学常识也惠泽后世。比如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是诊断还是开处方,首先参之以时令节气,乃至严格到选择药材的产地和生产时间。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方法,在标准化、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掘、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采访北大教授楼宇烈

记 者: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您如何理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楼宇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可以理解为要自觉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文化的主体意识非常重要,只有有了主体意识才能拥有跟其他文化对话的资格,才有辨别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能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吸收营养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发展自己。

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主体意识,就只能盲目地跟着别人走,成为其他文化的附庸。人类文化丰富多彩,全世界不只有一种,不能用单一的文化去思考,多样性才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学界曾提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是非常认同的。这种世界意义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

记 者:您可以举例阐释一下吗?

楼宇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结晶——中医。中医是最深刻、最具体、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近百年来不断用西医的理论来解构中医,结果中医沦为西医的附庸,在许多理论方面落后了。

有些人说,西医强调精确,中医似乎有些模糊。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医的一个理念是,任何病状都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才是最精确的,因为这符合个体事物的实际情况。

而西医现在已经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精准疗法”。西医在治疗癌症中发现,一样的癌症,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相同的药作用不同,有的起正面作用,有的起负面作用。于是西医通过基因分析,哪些适合服用这种药,哪些不适合,把药精准到每个个体身上。这不正是和中医的理念是一致的么?现在西医已经表示不要用标准化的、统一的理念看病,而我们却不强调这一点。别人变了,我们反而还在跟着走。

所以学习外来文化,只有在我们有主体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学好。尤其是在今天,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信息相互交流快速,不学习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辨别,要有坚持,从“我”出发来学习,不要丢掉自己。

记 者: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楼宇烈:中国特色说明必须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继承传统文化不仅仅要在形式上,更要从根本精神上继承。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就是自觉自律。自觉就是要认识到人类本身与万物的不同;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也称之为人本主义或者人文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也提出了要重建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建立、发展这种人文精神要到东方、要到中国来寻找。这是因为西方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从中国文化中得到的人本精神,与西方中世纪神本的观念做斗争,破除了西方中世纪以神为本的观念,才有了近代理性智慧的发生与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科技是物的力量,在很多情况下,人已经被发明的机器或者信息工具所支配,已经越来越丧失人的主体性、独立性,陷入物质的大坑里出不来。所以在今天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更有意义和价值。

记 者:现在许多年轻人非常熟悉外国的文化,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楼宇烈: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介绍得就不够多,也不够透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和历史,也要包括很多自然的常识。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深刻理论非常多,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发掘。

比如,中华文化对一年四季的变化,有很多生动、直接又深刻的表达,都是从观察、实践中得来的认识。我们通常说的年、月、日这三个概念与地球、月亮、太阳关系密切。一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一月就是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一天就是地球自己转一圈,这多生动。

有人说,中国使用的是农历,其实这并不准确,我们使用的其实是阴阳合历。古人既看到地球绕太阳转,也看到月球绕地球转,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形成阴阳合历。我们有四季,有八节。八节包括四个“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个“分”:春分、秋分;还有两个“至”:夏至、冬至。这八节中,气候变化是最明显的。八节下还有24个节气,72候,5天一候,这个候叫做物候,经过五天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每隔5天带孩子去同一个地方看看,就发现许多微小的变化。

中国人观察自然界的变化非常细致,也非常精确。因此,在世界历史上,记载第一次日食的是中国。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科技成就。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此赞叹不已。

这里还包含一个问题,即李约瑟的问题:中国古代有那么高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还缺乏科学思维呢?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如果套用西方近代科学的概念,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的、逻辑的推理,那么中国的科学就是凭借实践的直观表述。比如,中国的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个地方长久,变换一个地方就一下子不适应,可能出问题。中国的鲤鱼到美国就成灾了,中国的螃蟹到欧洲就成灾了,美洲的牛蛙到中国就成灾了。就连人到一个新的地方,也可能会水土不服。这最普通的话里包含着最科学的道理。所以说,中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直观、简明扼要的科学道理。只是我们自己不把它们当回事。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多学生活中的智慧,少去啃书本上的教条。

又如,中国的汉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都走过写象形文字的路,但觉得太麻烦,绝大部分都放弃了,开始使用拼音文字。而中国的汉字拥有表形、表意、表音三个功能。因为读音是会变化的,所以拿音记录下来的不一定会流传下来,西方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而我们用象形文字记录,就会稳定得多。现在许多人提笔忘字,孩子写不好字,连笔顺都不知道,这些都是大问题。

记 者:近几年,全社会都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您认为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楼宇烈: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急于求成,社会要形成良好风气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目前更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存在很多曲解和误解,总认为传统文化里有一些东西会成为我们现在发展和前进的阻力。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要你一定接受某些东西。接受什么其实是我们现代人的选择。如果总是把眼光盯着那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觉得传统文化一无是处,甚至是包袱、阻力。

比如鲁迅说“吃人的礼教”,但礼教都是“吃人的”吗?难道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只是在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会这样觉得罢了。如果我们转换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在传统文化中就可以找到许多对我们今天有启发意义的东西,那么传统文化就是动力了。

我们也不能着急,一时把国学搞得轰轰烈烈,结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些人甚至打着国学的旗号发财、牟利。国学应该不绝如缕来继承,学习其中最精华的东西,最根本的精神。(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工作室 任飞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