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2月8日讯(记者王恺凝 伍伟通讯员李韵熙 涂晓晨)1月30日,大雪后的武汉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天空灰蒙蒙一片。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严丽心情比天空更阴郁。中午,一位患者的家属再三要求撤掉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她无奈撤机。
同一天,两公里外的协和医院综合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门外,从上海赶回武汉的蔡晨面对再次心跳骤停的父亲,坚持放手一搏:“我接受不了,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救我爸爸。”5天后,父亲脱离生命危险。
协和医院尚游教授ECMO团队在抢救病人
家属放弃了,医生连鞠三躬:“请再坚持两天!”医生无法作出百分之百的保证
“你们能保证病人活吗?能保证以后肾不透析吗?能保证……”1月30日上午,眼见已花了不少钱,张先生还是昏迷不醒,他的妻子连珠炮似地发问。严丽一时语塞:“我只能保证我会竭尽全力。”作为医生,她真的无法向患者作出百分之百的保证,医学之于个体,太复杂了。
1月26日深夜11点,武汉大雪。60岁的张先生因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从鄂州转来同济医院急诊科。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肾替代治疗……能上的手段都上了,但27日早上情况仍在恶化,呼吸机在纯氧的情况下,氧分压仍旧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循环不稳,休克加重,尿少,胸片看上去白茫茫一片。
“他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严丽迅疾判断,但科室仅有的两台ECMO正在运行。经过多科室协调,27日中午12点,医生给张先生装上了ECMO。所有通路检查完毕,立马运转,张先生的血氧饱和度很快到了100%。
就这样坚守了3天,张先生的血压已经稳住,血氧饱和度明显在改善,肺部感染也在慢慢好转,眼看他就要闯过“鬼门关”。
“我们要回去。”第4天早上,张先生妻子的一句话让严丽错愕不已:“啊,为什么?”
“醒得了吗?你们为什么一直让他镇静着?”
“因为患者现在需要深镇静啊,等病情相对稳定了,我们就慢慢改成浅镇静。”
“我们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不愿意最后人财两空,反正我们今天要走!”
医生无奈撤机后向家属连鞠三躬
尽管严丽再三解释病情正在好转,活下去的希望很大,但家属的执意放弃让她溃不成军:“张先生是你们的家人,你们想清楚,以后不后悔就成。”
当天下午两点,决意带张先生回家的家属再次要求撤机,不死心的严丽再一次和她们面谈,带张先生的女儿到ICU病房看参数,不厌其烦地给她解释病情。
然而再次败北。
撤机后,严丽看着不算差的各种指数,轻轻地问张先生:“你也想活对不对?”她走出ICU给张先生的妻子和女儿鞠了三个躬,拜托她们如果张先生在转回当地医院后指标还不错,就排除万难再坚持两天。家属拍了拍她的肩膀:“好了,我们知道了。我们会看情况的。”
急救中心的医生来了。严丽反复交代他们,虽然家属放弃了,但真没到完全没救的地步。“请你们路上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1月30日晚上,严丽敲下一段文字:“也许回到家里,他们看到张先生醒来,看到他一天天好转,改主意也不一定。张先生,请你活下去!”
同济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人
女儿不惜一切救父亲,医生拍拍肩膀:“我们会竭尽全力!”父亲再次发生心脏停跳
坚守还是放弃,每天都在ICU大门外上演。同样的九死一生,同一个冰雪夜,在两公里外的协和医院,因为家属的坚持,一位患者得以重生。
“你爸爸可能过不了今晚。”1月30日,远在上海的蔡晨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她当即赶回武汉。
蔡晨的父亲是江汉大学退休教师。当天上午,他感觉心脏有点不舒服,被朋友开车送往协和医院西院。一进医院,他就突发室颤,倒在了急诊室门口。经过多次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治疗后,蔡晨父亲恢复正常心跳,但仍神志昏迷。当天下午,蔡晨父亲再次发生心脏停跳。“要保命必须实施人工心肺技术。”协和医院西院ICU付朝晖教授马上联系本部综合ICU尚游教授的ECMO团队。
医生放手一搏创造生命奇迹
蔡晨赶回武汉时,父亲已经被送进协和医院本部综合ICU抢救。尚游教授直言不讳告诉她:“你父亲必须上ECMO,救活的希望可能只有一半,恢复程度现在不好预判。”随后,尚游给她详细解释了治疗方案及相关费用。
“我爸爸才66岁,我卖房也要救他!”蔡晨没有丝毫犹豫,请求尚游想尽一切办法救父亲。
“我们会竭尽全力。”尚游拍拍蔡晨的肩膀。医生们克服了急性肾损伤、肺部感染等一系列难关,终于在5天后,蔡晨的父亲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成功撤离ECMO,并且恢复神志、呼吸逐渐好转,转到心内科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在ICU抢救的6天里,蔡晨为父亲花费了20余万元。
据心内科主任医师魏宇淼教授介绍,蔡晨父亲目前病情平稳,不日即可出院。
父亲脱离生命危险,蔡晨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家属百分百地信任医生,医生才敢放手一搏记者手记
蔡晨告诉我们,在ICU门外守候父亲的这些天里,她看到太多人间悲欢。“患者的生死,也许就在家属的一念之间。”
治与不治,不仅仅是出给医生的难题,也是留给家属的生死抉择。
虽然张先生的妻子和女儿选择了放弃,严丽心有不甘,但她还是理解家属的选择:“她们有她们的难处。我不能百分之百地跟她们保证,还她们一个健康的张先生。”是的,没有任何一个医生能给家属百分百的保证。可是只有家属百分百地信任医生,医生才敢放手一搏。尚游教授坦言,如果蔡晨当时有任何犹疑,可能结果会完全不同。
医学终究不是万能的。对于生命取舍,医学的度到底在哪?坚守与放弃从来没有金标准,医患间的信任才显得尤其珍贵。信任医生,家属可以根据医生对病情的判断,综合自身家庭状况作出理性选择。“什么时候医生可以放开手治病?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这是严丽的新年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