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文化年夜饭炫足民族范儿
2018-02-14 11:53:00 来源:人民网

硕大牡丹花鲜艳夺目,在多媒体声、光、电的配合下徐徐绽放,花蕊中宝石光芒璀璨。“狗年兆丰五谷香”,今年是生肖狗年,三层楼高的巨型金狗定时吠叫,迎接新春,预示着财旺、人旺、家旺和美好生活的来临……在上海,炫足民族范儿的,不光是老城隍庙的这份热闹,琳琅年味儿满溢魔都,甚至香飘海内外呢!且让东妹带你一一观瞧。

继去年首创“沪剧经典交响演唱会”成功,上海沪剧院又精心准备了一顿“文化年夜饭”。2月12日,由上海沪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公益媒体群联合主办的2018迎新春沪剧经典音乐剧场《家.瑞珏》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茅善玉和孙徐春两位艺术家时隔15年再度在大剧院舞台重新诠释沪剧经典,1600张演出门票一个月内全部售罄。

图片 1

沪剧《家.瑞珏》剧照 沈刚摄

一支骨笛直冲云霄,传来远古之音。新春佳节,上海民族乐团欧洲巡演,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柏林等8座城市上演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八千年的骨笛与三千年的古琴,在世界面前奏响中华文化最美音符。“中国的民乐是几千年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音乐语言,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甚至是哲学思考。”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感慨,民乐迎来最好时代,“古老的中国音乐智慧,正显现出更强大的力量。”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市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新春佳节来临,上海各区和社会主体纷纷以传统文化、艺术赏析、特色体验互动等内容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和丰富多样的迎新活动,引导市民在活动中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文艺活动应当与时代结合,向生活靠拢,引领节庆方式新风尚。”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表示,在衣食住行已经不缺的今天,“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

弘扬民风民俗 喜迎戊戌新年

2

2018豫园灯会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春节,要说哪里年味儿最浓、人气最旺,恐怕非豫园灯会莫属。上海人过年喜欢“扎闹猛”,也就是图个热热闹闹的年味。俗话说:“老人走九曲,活到九十九;小孩走九曲,考试九十九;情人走九曲,天长又地久”,逛逛灯会、猜猜灯谜、挤挤人气、沾沾喜气,祈福一年安康好运气。民间传说:“鬼怪只能走直线”,新年到九曲桥上走一走,可以躲避鬼怪,去掉晦气,带来好运气。

作为每年沪上春节期间“全上海最有中国年味的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豫园灯会2月1日晚正式亮灯,灯会将从2月1日开始持续至3月5日,为期33天。

将吉祥的寓意化作具象的艺术灯彩,近40组大型灯组、近千只气氛灯点缀着豫园商城的地面、墙面、湖面、桥面和道路上空,在这5.3公顷的古朴建筑群落之中迎接八方游客和市民,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民族民俗文化之风采。

走在九曲桥上,今年40岁的朱斌带着一家人来豫园看灯。“现在不是都说年味淡么,我倒觉得这些年上海的春节味道越来越浓,主要是有很多传统的文化项目,既有文化,又有‘年味’。豫园灯会办了好多年了,到这里来看看彩灯,猜猜字谜,现在又不缺吃不缺喝,过年嘛,要的还是那个气氛,阖家团圆。”

雄狮劲舞,两头狮子口中相继吐出上下联“国又一年追梦远,春将万里驾长风”。身着红色唐服,蘸墨、酝酿、下笔,沪上百名书法名家同场挥毫,同台书写贺岁春联,喜迎戊戌新春到来。

作为上海文联“春‘艺’盎然——2018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活动”之一,2018上海春联大会通过百名书法名家现场书写春联等形式,将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带动全民分享书法之美,感受民俗之趣。

挥毫写下“江天日暖梅花发,海宇风和柳色新”,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说,“江是黄浦江,海是上海,选择这幅春联也是表达对上海的祝福。”90后书法家万骐畅写的则是“万里春风先入沪,千秋道德久传家”,表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在喜庆的氛围中,104岁的书法家顾振乐与年龄几乎差了一个世纪的9岁小书手曹恺诺共写、互赠“福”字。全场书法家手举“福”字登台拍摄“全家福”合影,为全球华人送上春节祝福。

3

104岁的书法家顾振乐与9岁小书手曹恺诺共写、互赠“福”字,图片由上海书协提供

传统年节活动,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识之一。“在各类过年仪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寻觅一份民族群体归宿感,表达我们师法自然、敬畏天地的道德与民族文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勤建说。

红色文艺轻骑兵 将文化送进千万家

一面鲜艳的“文艺小分队”红旗在绿色警营里显得格外醒目。这个新春,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长宁送欢乐艺术团小分队走进上海市公安边防总队青草沙边防派出所,给官兵们送去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和“非遗”文化盛宴。相声、魔术、哑剧、杂耍……现场掌声不断,欢笑迭起。

版画体验活动现场,来自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河南省朱仙镇的陈学华、陈小冬和虹桥当代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手把手地教战士们体验非遗版画的印制。版画艺术家选取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元素的“门神”主题,细致辅导着广大官兵印刷套色的各个技术关键。

4

版画体验活动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文艺小分队的组建,是为了落实中宣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通知》的要求和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相关工作安排,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于2018年元旦、春节前后深入乡村、社区、工地、校园、军营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慰问演出和文化惠民活动。

春节前夕,上海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室外还有白雪,室内却暖意融融。午饭时分,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食堂里,红色的正丹春联纸铺上了擦得干干净净的饭桌上,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写下“福”字和一幅幅春联。大会议室一改往日严肃,挂满灯笼与横幅,演员们载歌载舞、说弹学唱,从快板《花灯彩灯映上海》到相声《欢乐中国年》,歌声与欢笑飞扬。

每年,为了保证上海市春节用电,在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候,无数电力工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是,由上海市群艺馆牵头的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歌声与欢笑小分队拎着灯笼、抱着春联纸、扛着音箱等舞台道具,将一桌“文化年夜饭”送到了电力工人身边。“如今文化进社区已比较普遍,我们这次把重点放在文化资源很少,文艺工作者几乎很少去的地方,去慰问社会工作者。”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缨介绍。

“红色文艺轻骑兵”们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将更多的高水平演出带到更多百姓的身边。一场高水准的演出是如何“诞生”的?2月10日,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两天时间,上海沪剧院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之余举行“排练开放日”活动,向500多名由沪剧戏迷、社区居民、青年学生等组成的“观摩团”开放自己的排练现场,提前揭开音乐剧场《家.瑞珏》的神秘面纱,,让更多观众提前享受了这台“海派年夜饭”。

5

上海沪剧院向市民开放排练现场 音乐剧场《家.瑞珏》先睹为快 沈刚摄

“排练开放日”当天,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钱思剑、吉燕萍、朱俭、程臻、王丽君、吴争光、于俊眉、洪豆豆、丁叶波、钱莹、朱麟飞等沪剧院著名中青年演员演绎了《家.瑞珏》中“洞房”“花园会”“请你千万莫要误会”等经典唱段,老观众听得过瘾,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队伴奏下,结合歌队表演、合唱团等“歌剧化”的演唱方式,也让年轻观众被沪剧音乐剧场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让春节更具文化气息

“过年是一种习俗,春节的习俗是靠人民去创造的,但是人民的习俗需要政府适当加以引导的。”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民协主席何承伟认为,“我们不能稀里糊涂过年,我们要明明白白过大年。”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把人民群众好的观点、好的做法张扬开来。”

在这个新春佳节,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们不仅为人们带来一道道暖心暖胃的文化大餐,而且注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市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春节的年味和文化味儿,正越来越浓。

2月3日至11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18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活动,就为上海市民奉上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新年文化大餐。9天时间里,包括年画藏品展、春联百福展、民间工艺精品展、年货集市等集中上演,戏剧、曲艺、杂技、舞蹈等传统文艺展演每天滚动展开,基本囊括了各艺术门类中与年俗有关的创作和表演样式,沪上百余位艺术家轮番登场,写春联、演剧目、传技艺,带来一片春“艺”盎然。

6

文艺嘉年华特别开设的寒假艺术课堂面对广大中小学生,专门设立互动体验课程,邀请专家手把手传授做版画、写春联、书法点评、手工艺传习 本报记者屠知力摄

粉雕玉琢的小童子,手持粉荷,怀抱一条大锦鲤,寓意“莲年有余”,天津杨柳青的版画作品,细腻生动;大写的“寿”字,内里细细描绘神态各异的八仙过河图,苏州桃花坞的木刻版画,精细秀雅……这是“南桃北柳”首次在上海的舞台上联袂亮相,“第一次在上海见到桃花坞和杨柳青同框,非常难得。”观众感慨。

“版画课堂”是年画藏品展现场设置的互动体验项目,每天都有两场。课堂里,小学生唐毅滨在上海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沈雪江的指导下,动手尝试滚墨上墨和压纸印画的全过程。“我之前一点都不知道版画是什么,还以为是画在木板上的,今天终于知道了!”他举着自己的作品特别开心。

7

苏州桃花坞房氏传人的手工技艺传习让市民领略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乐趣 本报记者屠知力摄

不仅如此,上海的文化品牌,还走出国门,将新春的喜庆带到全世界。当地时间2018年2月7日晚,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在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精彩首演,就此拉开乐团欧洲巡演的序幕。古老的乐器、年轻的演奏家、丰富的乐队音响、多元的文化融合……传承、创新、开放、包融的海派民乐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画卷般铺陈开来的舞台上,悠远古琴、铮铮琵琶、二胡与大提琴对话《梁祝》,京胡与鼓奏响《别姬》,浸润丰厚历史积淀的民乐经典与歌舞交融,优雅、开放而融合。“重质感而清新,重内涵而轻盈。就像一幅中国画,有张有弛、有浓有淡。”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形容,整场《海上生民乐》如同民族精神的外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流淌着传承千年的中国哲学观。”

“艺术一定要跟得上中国在世界的发展的脚步,我们很有紧迫感。”罗小慈说,“我们要创作更多不媚俗、不浮躁、专注品质、专注创新的作品。很期待中国音乐的丰富语言,以及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对话,能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遇到更多知音!”(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曹玲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