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棕榈树叶洒落在地上。从吉隆坡往北驱车3小时,我们来到了霹雳州。中车株机公司下属马来西亚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内,数列动车机组蓄势待发。
维贾——“我被爷爷问烦了”
车间主任维贾热情地过来打招呼。维贾在公司工作4年,是首位外籍车间主任。“刚来中车的时候,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当时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经常加班到很晚。”勤奋必有回报,让维贾感动的是,“我是印度裔马来西亚人,但公司很信任我,让我担任管理岗位,带领一个既有马来西亚人又有中国人的团队。”
维贾从小就对火车感兴趣,总想弄明白火车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如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造火车,乐此不疲。连接吉隆坡和郊区的城市铁路MRT,使用的城轨列车就是维贾所在车间生产的。“我去坐过几次。在自己亲手制造的列车上,许多回忆涌入脑海”,维贾凝视着正在装配的列车:“能够实现儿时的火车梦,我觉得很自豪。”
在吉隆坡中车维保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修一辆平日往返于森美兰和吉隆坡的城际列车。赵益普摄
家人同样为维贾自豪。维贾的妻子是第一个鼓励他求职的人:“中国是世界强国,有很多大企业,工资也很高,你应该去勇敢尝试。”当上车间主任后,维贾带着全家来车间参观。“我爷爷在印度长大,他总是夸印度火车好。但参观中车之后,他简直被震惊了。”维贾开玩笑说,自己后悔当初带爷爷来参观了,因为“他每天都要追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来参观,我都被他问烦了”。
这不仅仅是维贾的火车梦,也是马来西亚的火车梦。由于这个具备年产100辆、检修150辆列车能力的生产基地,马来西亚成为东盟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制造能力的国家。2013年4月9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曾亲自开动挖机为生产基地铲土奠基。
阿尔敏——三次来中国 “学艺”
马来裔小伙阿尔敏从拉曼大学学院的机械专业毕业后,已经在中车干了近6个年头。“我一直想学火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中车是马来西亚唯一能生产火车的地方,我可以在这里学到更多。”
“中国有个词叫‘传帮带’,就是由师傅一对一地传授知识和经验。我的第一位中国师傅代威跟我年纪差不多,我们非常投缘。他刚来马来西亚时,英文不太流利,我教他英文,他教我铁道技术。节假日我们还一起出去踏青、烧烤,平时经常用微信聊天。”说起那段经历,阿尔敏神采飞扬。
入职后,阿尔敏去中国培训过3次。“学习信息量很大,让我了解到列车全套设备和维保的整个操作流程,真让人大开眼界!”经过努力学习和系统培训,阿尔敏从一名生产工人成长为技术人员,现在,他自己也成为培训本地员工的一名“老师傅”了。
在中车马来西亚公司,三名马来西亚员工正在欣赏印有中车生产的动车组的邮票。赵益普摄
马来西亚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正光说,中车株机公司在马来西亚实行五个本地化: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服务、本地化制造和本地化营销。“只有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生产,真正给当地带来福利,才能走出去,走下去。”
陈检——“火车都被你们造出来了,难道你还怕见我的父母?”
吉隆坡中车维保有限公司在森美兰州芙蓉市的维保基地,专修班长陈检正带着员工检测列车设备。作为中车株机外派马来西亚的第一批员工,陈检在这里还有一份特别收获。
刚来马来西亚不久,陈检有次参加公司组织的爬山活动,中途走散,结识了妻子林佳蕙。林佳蕙是祖籍福建的第四代华人,在一家酒店从事财务工作。得知陈检是中车员工后,林佳蕙很热心地为他当导游。一路上两人聊得很开心,并互留了联系方式。经过1年多的交往,陈俭和林佳蕙的感情迅速升温。
提亲的时候陈俭很不自信,担心对方父母不同意,因为林佳蕙美丽大方,身高和学历都比他高。林佳蕙鼓励他说:“你来自中国,火车都被你们造出来了,难道你还怕见我的父母?”他们最终得到了双方家人的祝福,并于2014年7月在女方家乡兰卡威举行了婚礼。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儿一女。说着,陈检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两个孩子最近拍的艺术照,腼腆的他脸上露出笑容。“我的岳父岳母常说,我的后台是强大的中国,必须自信。”
吉隆坡中车维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莉表示,“一带一路”的宗旨是互利共赢,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中车株机最早于2011年在马来西亚成立首家海外轨道交通4S店,目的就是帮助马来西亚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维护水平。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