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裂痕中追求幸福 
2018-05-11 09:12:00 来源:人民网

十年时间,伤疤或许无法从记忆中抹平,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却一直是川人永恒的坚持。向上、改变和蜕变不是为了忘却,而是为了永远的记住,在地震裂缝中站立起来的不仅是一座座新城,还有川人的精神。十年再见,汶川你好。

和汶川相识,缘于举世震惊的那场大灾难,而在这十年见证、记录、书写的过程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09年地震之后汶川的第一个春节。

2009年1月24日,中国农历新年大年二十九晚上,广东省湛江市对口援建的汶川县龙溪乡天空明月挂顶、繁星密布。大年三十早上,原本晴朗的天空竟然落下了颗颗“雪蛋子”(当地俗称,意为雪丸,豌豆大小)。繁星明月、瑞雪晨降,这是个好兆头。

大年三十当天,我在龙溪乡联合村党支部书记黄世荣的陪同下,走马龙溪乡大小村落,发现龙溪年味甚浓。

在龙溪乡政府驻地——龙溪乡联合村一组,互惠小商店的老板正在贴对联。“新年好。”见到黄世荣,在场的群众都热情打招呼。“这是湛江晚报的记者小罗,来,把你们贴的春联读一读。”黄世荣话音刚落,一位老者马上附和:“哦,是湛江的记者啊,肯定要读,我来。”老先生叫耿少林,今年68岁,是一位羌族退休干部。“万分感谢湛江党政军民,千里驰骋支援龙溪重建,横批:共产党好。”在场群众纷纷鼓起掌来:“共产党好啊,没有共产党我们今年都不知道该怎么过哟。”“也十分感谢湛江,现在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基本上都是靠当地党和政府,靠湛江人民的支持。”

黄世荣告诉我,地震发生后,龙溪乡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重建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就拿我们联合村讲,全村247户,已经完成加固维修的就有76户,重建的170户,已有三成村民可以在春节入住。”

我也留意到附近几户人家,也都在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虽然遭遇了一次劫难,但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也像往年一样,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就拉开了过年喜庆的大幕。

羌族群众有两个习惯,一是喜欢喝酒,二是好客。如果遇到逢年过节,更是不得了,何况今年春节还是灾后第一个春节,我也有幸体验到了羌族群众的热情。

入座,是龙溪羌族群众的一个传统。只要有群众请你入座,就少不了2两高度白酒。我在大年三十当天遇到第一次入座是在63岁的羌族群众余德蛟家。本想看看他家的红灯笼,却被邀请“入座”。入座之后,余德蛟和他妻子郭明花马上就准备好了筷子和酒杯。一张长方形凳子上摆着3道菜,其中一份是红烧毛牛蹄。“来,罗记者,喝酒,尝尝这个牦牛蹄,很香的。”我落座后,余德蛟随即叫来了其他家人:儿子、藏族儿媳和小孙女梅梅。“来到就是客,罗记者不要客气,何况你还是来自湛江,感谢你们。”在余老爷子家,我喝了一杯,正准备告辞,老爷子又倒上了一杯。黄世荣告诉我,这里有个习惯,在主人家里,一定要喝两杯酒,不能喝都要少喝点。没有办法,又喝了一杯。

出了余德蛟家,还没有走几步,又被黄家玉老人拉进了家门。“来得好,来得好!”黄老先生一迭连声说,香肠、老腊肉、排骨、花生……很快就摆上了桌子,当然少不了酒。在桌子上,老人们频频举杯,家庭妇女们也陪我们一饮而尽。“真的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湛江,谢谢你们。”黄老爷子频频端起酒杯。

当天,我记得前后共走访10家住户,每进门必饮酒。黄世荣告诉我,在大年三十的酒桌上,每一杯酒都代表了一份情意。

在地震过后的第一个春节,灾难给汶川人民造成的伤疤还没有愈合,但生活依然要继续。乐观面对灾难,春节的喜庆或许会冲淡一点过往,但对于半年前的噩梦,相信至今很多人也无法忘怀。但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支撑着这里的群众从悲痛中走过来,尽管笑中带泪、尽管内心深处也还有牵挂和追忆,但明日的太阳一样会东升,希望亦是如此,正如如今的汶川。

岷江流水,流淌着希望和明天。

祝愿汶川继续向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