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忠诚
2018-05-18 21:28:00 来源:人民网

金台点兵

5月12日,汶川地震10年之际,中央网信办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举办的“相约强军新时代”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举行纪念仪式。仪式发布微视频《十年了》,向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致敬。

该视频由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金台点兵工作室和学习大国工作室摄制。据统计,截至5月16日,视频点击量近亿次,仅微博的点赞评论和转发超过50万次。相关话题新闻报道量达1538篇、客户端766篇、微博593条、微信文章303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客户端、微博、人民网、国防部网站、央视网、中国网、北方网、大众网、腾讯新闻、网易、搜狐、新浪、封面新闻网、看看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网站、客户端报道转发。

汶川十周年舆情1.jpg

舆论群体记忆推动视频传播

5.12汶川地震十周年是近期舆论关注焦点,媒体以各种形式纪念汶川地震十年间的发展。在纪念汶川地震十年的舆论环境下,短视频《十年了》依托“十年”进行设问,通过三个军人的自述,讲述了他们在这十年间的“变”与“不变”。从三位主人公身份的描述到他们一个眼神、一句方言的运用,短片中讲述者以故事化、细节化的讲述方式,以自身经历推进的讲述语气,拉开了汶川地震十年发展的序幕,也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润物细无声”地感动着网民,引发舆论共鸣。运用视频的传播形式,在丰富信息量的同时给网民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感官优势,一般图文信息传播难以比拟。

因此,在内容和形式的共同推动下,微视频《十年了》的舆论关注度于5月12日当天达到高峰。

汶川十周年舆情2.jpg

汶川十周年舆情3.jpg

军人精神契合舆论关注焦点

在视频《十年了》中,强调“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作为军人为国为民的忠诚与军人精神的传承。以个人生命为誓,担起一个军人的责任,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正如视频中所说,“为国为民,生死不变”,而舆论场上有关军人精神的讨论也未曾停息过。

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为和平年代军人精神的建立画出了“标准像”。有媒体评论,我军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一系列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表现,都生动体现了中国军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坚定意念,忠勇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扶危济困、救民水火的情怀。解放军报曾发文称,军人最具锋芒的不是武器,而是不惧生死的血性胆气。而舆论对《战狼》、《红海行动》等军事题材电影的追捧热议和对影片中展现的军人救助人民不怕牺牲的形象,也是近期舆论场上对于军人精神关注的体现。

汶川十周年舆情4.jpg

微视频《十年了》中传达的军人以生命的名义做出的担当,是对军人精神的承诺,而从被救者到施救者、始终如一保卫人民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发扬。军人精神的传承契合舆论的期待,凝聚社会共识,这也是微视频传播的情感所在。

为国为民增强舆论信心

《十年了》的发布,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引发网民热议。在相关微博的网友评论中,致敬、感谢“最可爱的人”成为网民朴素情感表达中最常用的语句。尽管网民对这场灾难提起仍是“泪目”,但“致敬人民解放军”、“感动常在”、“祝愿国泰民安”、“加油我的国”等祝福留言成为舆论主流声音。

舆情5.png

图:网民观点词频

有网民评论表示,“每当看到这些图片,还是会忍不住为当时的场景流泪悲痛。看到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抗震救灾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国为民的视频影像,仍然为之热泪盈眶。”也有网民跟评称,“他们是在灾难面前冲在最前面的人,是因为有了他们,国家才能强大,我们才会过上好生活”、“一个能出动十万军队救援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可见,公众在肯定人民解放军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同时,也对国家充满信心,体现了我国强军梦与强国梦的内在统一。网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解放军及武警官兵为国为民生死不变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下,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繁荣,灾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能够实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金台点兵工作室出品。作者为人民网舆情分析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