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一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内化?北大青年学者陈培永这样说
2018-05-25 16:52:00 来源:人民网

思享者

“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掷地有声。“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广大青年该如何学习马克思?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本期思享者专访北大青年学者陈培永研究员,就这一问题请他谈一下经验与心得。


人物小传.webp.jpg

1781030709.jpg

陈培永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出版专著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

《党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等。




思享者:您现场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哪些感受最深刻?

陈培永:在聆听这个讲话之前,总书记视察北大,专门视察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书记先是看北京大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图片展,然后看马藏工程,第三个环节就是参加我们读书会,围绕解读新时代开展的读书会。总书记一来,就和我们握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和同学们都很兴奋,也很激动。总书记很亲切,有同学形容说,总书记像邻家大伯,但格外有气场。总书记的讲话非常亲切,我们自己也笑得非常自然。这对我们来讲,是永生难忘的回忆,一生中最精彩的瞬间。

有机会现场聆听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我而言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篇讲话简洁有力地回答了很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困惑,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神动力,激励大家去做更多事情,这是最让我振奋的。总书记这篇讲话直接指明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学习和实践九个方面的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原创性贡献。



思享者:对于网络时代习惯碎片化阅读的人来说,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畏难情绪,您觉得应当如何克服?

陈培永: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阅读马克思存在一些畏难情绪很正常。但是,当你真正进入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阅读中去的时候,你一定会被深深震撼。要说我有什么经验的话,我认为还是应该把读到的精彩段落用电脑打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段话阐述一下,马克思写300字,我们可以写500字。久而久之,你就将马克思的文字、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你会开始学会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这种方式就像做札记一样。读思想理论类的著作,我们容易遗忘,容易遗忘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它,没有用你的话表述它。如果坚持写札记,我相信,这些经典著作就会慢慢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思享者:我觉得您这个方法特别实用,我想起王阳明说的一段话:“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我们现在读很多书没有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没有采取合适的治学方式。

陈培永:是的。对于阅读经典而言,采取哪一种方式把外在于你的对象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也就是把客体变为主体,这是一个共通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大特点——不是从客体角度来理解,而是把它当主体来理解、当作实践来理解。你把你看的书当作外在于你的客体的话,你就永远读不懂它。只有当你把它变成主体性的东西,它才真正属于你。


思享者:对经典的解释,可能会有两个问题,一个倾向是完完全全解说经典,没有自己、照本宣科,另外一个倾向是过度阐释,您是怎么拿捏这个问题的?

陈培永:阅读经典著时,你会发现,有时候完全读不懂,只有通过经典阅读自己的社会、阅读自己的生活,将二者打通,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如果纯粹地想从文字里面了解它到底讲什么,你会付出非常艰难的努力,但很可能的结果是,你始终无法走进这本书、这个经典作家。经典给了我很多东西,但它给我最多的还是方法论层面的影响。我非常坚定地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提供了分析现代社会所有的方法、所有的范畴。我们要坚持用这些思想方法和思想工具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说出既符合经典作家精神、又有时代气息的新话。


思享者:您认为,经典著作如何面对现实、指导现实?

陈培永:要让经典著作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大众,做好传播工作、创新传播载体和途径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纵观古今中外,真正的学问都是直面问题、回应问题的学问。只有在直面问题、回应问题过程中,学术才能变成思想。以哲学为例,哲学要涉及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不能故作深沉、自我迷恋,把自己封闭在抽象空间里,这样的哲学不会有生命力。哲学终究是一种追问、一种沉思,它需要在“全民热议”中进行“深沉思考”,需要对众人皆知却又鲜有人解的问题进行透彻回答。(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实习生包明鑫参与采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草、中译语通徐博参与文字整理,谨致谢忱 )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