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爱情神话》里的亚历山大吗?他真的在义乌有“家族生意” | 睡前分享
2022-08-24 09:54:00 来源: 解放日报
  哈姆扎和记者约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家小咖啡馆。哈姆扎说,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坐坐,喝杯咖啡,看会儿书。偶尔,也会有人认出他来,试探性地问他:“你是那个亚历山大?”每每此时,哈姆扎总是爽朗地咧嘴一笑,大方答应,然后与对方聊上两句,或是一起合个影。
  去年末,徐峥执导的电影《爱情神话》上映,22岁的哈姆扎饰演配角亚历山大。剧中的亚历山大是个整天念叨着自己的“家族产业”,却交不起房租的外国人,时不时还爱用洋泾浜上海话点评一下主角们纠葛的感情生活。在这部以中年爱情为主轴的电影里,喜感十足的亚历山大成为观众的一个另类记忆点。 电影里亚历山大所谓的家族产业,是在义乌倒腾冰箱贴,如此“人设”一定程度上借鉴自哈姆扎的个人经历:他出生在也门,但从小在浙江义乌长大,他的父亲穆德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来到中国,在义乌做了20多年生意。 哈姆扎在上海和记者一起喝咖啡的时候,身在义乌的父亲穆德已经将近三个礼拜没出过门了。8月2日,义乌疫情防控形势紧张,穆德一家居家办公,除了遥控指挥自己的公司,穆德也和所有义乌人一样,测核酸、领物资、每天关心确诊人数的变化。 义乌静默管理对当地外贸的影响不言而喻,穆德却并未感到特别焦虑,毕竟生意并未完全停转。突如其来的封控甚至更像是段意外的假期,让穆德可以得闲做些生意以外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在电话里和记者聊聊儿子、聊聊义乌。 对于彼此,对于“家族生意”,对于“家乡”义乌,来自也门的这对父子有不同的认识。


  哈姆扎近照。受访者供图
  “亚历山大” 2000年,不满周岁的哈姆扎随父母来到中国。父亲穆德起初在广东帮朋友打理外贸生意,此后不久便开始单干,来到浙江义乌发展,一家人也随之在义乌定居。在这座商贸兴盛的县级市,穆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14岁那年,哈姆扎第一次登上大银幕。当时,成龙主演的电影《天将雄师》在横店开拍。剧本里有个外国小孩的小角色,距离横店不远且外商集聚的义乌,自然成了剧组物色小演员的首选地。 有机会和功夫巨星成龙“同框”,哈姆扎的弟弟得知消息后颇为兴奋,哈姆扎却兴趣不大,但是穆德希望两兄弟彼此能有个照应,便拉上了哈姆扎和弟弟一起参加试镜。和那些机缘巧合下偶然成名的明星故事一样,剧组最终并没有选择哈姆扎的弟弟,而是相中了“作陪”的哈姆扎。 “我弟弟当时气疯了!”忆起往事,哈姆扎坐在记者对面,不禁笑出了声。 懵懵懂懂地完成了电影拍摄,年少的哈姆扎就此爱上了表演。然而,他的演员之路仅仅开了个头便戛然而止。此后的日子里,哈姆扎在义乌当地的外国人学校继续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升学,规矩得就像邻居家的中国孩子。2019年,哈姆扎以留学生身份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并且按照父亲的意愿就读国际金融专业。直至又一次机缘巧合降临,他才有了作为“亚历山大”被路人在咖啡馆里认出来的机会。 虽然眼下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完成大学学业,但是哈姆扎已经决定好了自己未来的路,他想要投身影视行业,当一名专业演员。参演《爱情神话》之后,他运营起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用户名就叫“演员HAMZA”。 成为“亚历山大”后,哈姆扎的确得到了不少出演广告和网剧的机会。最近他还在排演舞台剧,该剧9月会在刚刚修缮完毕的兰心大戏院上演。这一切都让哈姆扎觉得,自己的演员梦并非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他认定自己的未来将会属于舞台和银幕,即便父亲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不甚认同:“我知道,我爸爸其实并不支持我。但是,人就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算不一定能成功,也一定要去试一试。”


  哈姆扎(右)在舞台剧排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那万一试过以后,真的不成功呢?”记者问。哈姆扎对此亦有打算。他说,如果不能在国内影视圈闯出名堂,他就去美国好莱坞打拼。虽然后者的难度更甚于前者,哈姆扎依然认为值得一试。他坚信,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资本,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尝试。 “如果在好莱坞也没能成功呢?”记者追问。哈姆扎也不在意,又是爽朗地咧嘴一笑:“我相信我会成功的。当然,如果到了35岁实在还是不行的话,或许我就会和我爸爸一样,回来做生意。” 中国机会 对于哈姆扎的演艺道路,父亲穆德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他强调,自己只是希望儿子不要沾染上娱乐圈里的那些歪风邪气,而是真正专注于事业,拍出好作品。“人的一生很短暂,不应该就这么随随便便混过去,更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心。”电话那头,穆德的中文说得字正腔圆,几乎听不出口音。 1973年,穆德出生于也门首都萨那。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生活中各处都有中国印记:家里精致的陶瓷杯,在阿拉伯语里就是“中国碗”的意思;姑姑家的黑色缝纫机上,印着亮黄色的“蝴蝶牌”字样;每天上学路上,他都会路过中国企业承包的建设工地。他和同学一起用别扭的中文对中国工人说“你好”,工人们也笑着用中文回应他们……对于这个遥远、古老而又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穆德自小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1990年,穆德获得了也门当地公费留学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了中国。 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后,他到了上海同济大学最王牌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如今23岁的哈姆扎,和老照片里的穆德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同样的“天然卷”发型,同样的深邃五官和面部轮廓——以及同样爽朗的笑容。和儿子现在的状态一样,当年的穆德也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学以致用,他想要当一名建筑师。


  留学生时代的穆德(右)。受访者供图
  1995年,穆德学成归国,任职于当地政府的建设部门。同时,他又在一家私营建筑企业找了一份兼职。在故乡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穆德结了婚,有了孩子。每天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是生活富足。只是,穆德偶尔会感到一丝焦虑。他意识到自己的中文退步得很快,一个简单的词语往往要想半天才能记起。他不希望好不容易才掌握的这门外语就此荒废,但若是留在也门,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恰在此时,当年留学时结识的一位友人联系上了穆德。对方也是也门人,比穆德高一届。大学毕业后,去广东开了一家外贸公司。友人说自己在广东的生意势头不错,正打算进一步扩张,如今正缺人手,问穆德是否愿意过去帮忙。 友人告诉穆德,大学时代他们在上海结伴坐55路公交车去外滩时,看到对岸陆家嘴还有一片大农田,如今已成为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而当时正在建设中的东方明珠,也在他回国不久后竣工,接下来,陆家嘴高楼林立,“上海高度”也被屡次刷新。电话那头,友人的声音诚挚又兴奋:“现在的中国,遍地都是机会。”


  留学生时代的穆德。受访者供图
  没有太多犹豫,穆德带上妻儿再一次来到了中国。 朋友的企业在深圳,但是日常选品、备货需要经常去长三角出差,穆德也就此与义乌结缘。在深圳待了半年以后,穆德决定自立门户,在义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意。 不是外人 朋友的话不假。在义乌,遍地都是商机,随处都是生意。穆德回忆,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虽远不及后来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但依然相当可观。每天一早,穆德就要去市场看货、陪国外的采购商选品。 市场里,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客商摩肩接踵;市场外,运货的三轮车和皮卡挤作一团,铃声和汽车喇叭响成一片。这座兴于商贸的城市所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让穆德惊叹不已。 经商或许算不上穆德“真正想做的事情”,然而他的外贸生意起步非常顺利。价廉物美的中国小商品在中东市场备受青睐,一个个满载纺织品、轻工制品的集装箱货柜,经由穆德的手从义乌出发被运往海外。随着义乌国际商贸城投入使用,穆德渐渐开始忙不过来。他顺势扩大了公司规模,还聘用了一批本地员工,生意也越做越大。 与此同时,“小商品之都”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穆德眼看着义乌国际商贸城从一期建到了五期,也眼看着更多新鲜的商业模式短时间内在这座小城里萌发、壮大甚至凋零。穆德的外贸生意依旧顺风顺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偶尔会感到自己开始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哈姆扎则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他自小就陪着父亲跑市场,国际商贸城于他而言,就像是个特大号的游乐场。那些让外来商人赞叹不已的新鲜产品,他见惯不怪,市场的喧嚣也历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出生在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原住民”,他觉得在线上做生意理所当然并且效率更高,传统的外贸模式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初到义乌,穆德(右)带着儿子去游乐场游玩。受访者供图 或许是对“家乡”太熟悉了,哈姆扎甚至觉得义乌有些“无聊”。和所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他更喜欢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灌了一口冰咖啡,哈姆扎向记者抱怨:“义乌到了晚上都没啥可以逛逛的地方。” “宾王路上的夜市呢?”记者问。 哈姆扎又笑了:“只有那些刚来的老外才会去逛那里,我们这些‘老义乌’才不去呢!”顿了顿,他自己吐槽自己:“哦对了,我其实也是老外。” 然而,上海的快节奏有时也让哈姆扎感到无所适从。到了这种时候,他又不免怀恋起“家乡”的惬意。那里虽然同样喧嚣和热闹,但空气中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紧张感。和全世界做生意的义乌,终究还是一个小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即便自己有一张异域面孔,在义乌也不会有人会把哈姆扎当作外人。 时不时,哈姆扎就会跑去虹桥火车站,坐上一个多小时高铁,从上海回“家乡”待上几天。 后生可畏 然而,在“家乡”,哈姆扎又不得不面对父亲的唠叨。 看到了穆德的成功,他在也门的不少亲戚朋友也纷纷来到义乌淘金。或许是在中国待得太久了,穆德也成了一个“中国式家长”。哈姆扎那些在义乌经商的表亲,则成了父亲嘴里用来数落他的“别人家的孩子”。哈姆扎撇撇嘴,说:“每次回家,爸爸总会有意无意地在我面前提两句,说谁谁谁家的孩子比我还小一岁,在义乌已经有自己的公司了;谁谁谁家的孩子这个月又谈成了一笔大单,赚了大几十万。” 和中国孩子一样,每次听到这些,哈姆扎总是随口扯上两句场面话,试图敷衍过去,有时甚至干脆不接茬——不仅因为哈姆扎志不在此,同时也因为他始终有种微妙的优越感:“他们来义乌,就是来做生意的。他们在义乌抽水烟、吃最正宗的中东菜,过的是中东的生活。而我,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我了解这里的一切,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 “如果真的要做生意,我随时都可以开始做。而且凭借我的经历,我相信我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哈姆扎说。 知子莫若父,穆德自然知道儿子的心思。他说自己从未要求哈姆扎子承父业,和自己一样成为商人,也不会为他指定一条人生道路。但是穆德也并不否认,希望子女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现在的生意场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他们远比我们更擅长。他们有更多新想法和新思路,未来必定是属于他们的。” “后生可畏。”穆德总结。


  穆德与两个儿子合影(摄于2017年)。受访者供图
  经商20余年,最近几年是穆德生意的低谷。疫情影响了外贸生意的方方面面,一直以来作为自己外贸生意基本盘的中东市场,这几年也不甚景气。而航运价格的波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为他的生意增加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穆德坦言,虽然眼下自己的境况还算过得去,但是全球疫情对于传统外贸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穆德也在尝试着转型。如今他正在培育自己的清洁用品品牌,希望借此在他所熟悉的中东市场重新打开局面。不过他也清楚地知道,想要培育起一个品牌绝非一朝一夕,转型之路并不好走。 居家的日子里,穆德手头的订单“黄”掉了几笔。穆德多少感到有些惋惜,却也无能为力。好在,生意之外,他还有其他追求。穆德想起了自己的初心,他开始广泛阅读,并筹划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籍:“我想从我的经历和视角出发,把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历程和经验,介绍给也门人。”穆德笑着说,“相比做生意,我更想当一名学者。” 20日夜,义乌发布公告,宣布自21日0时起解除全域静默管理。“小商品之都”重新运转,穆德的生意也将重新回到轨道上。而身在上海的哈姆扎,也开始了舞台剧的紧张排练。在长三角,这对也门父子都在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努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 于 量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 h uisong syl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