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月29日,湖北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会议召开。作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行动纲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备受关注。为了积极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号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联合长江头条邀请多位省内知名专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规划纲要》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剖析,并对未来如何实施《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议。
吴传清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2022年6月18日,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明确提出,“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分区分类建立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因地制宜确立经济社会会发展正面清单”,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未来五年间,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扎实推进。
《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行动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湖北方案”。
一、《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突出亮点”
湖北因湖得名,因水而兴,因江而盛。水是湖北省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湖北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堵点”。古语有云,“治荆楚必先治水”。《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是新时代湖北省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纲领性规划。该规划文本共涉及“现状”、“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底线管控”、“发展指引”、“支撑体系”、“规划实施”六大部分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底线管控”和“发展指引”。
该规划文本逻辑思路的总体亮点:突出流域综合治理,在确保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体而言,《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主要亮点大体表现为四大方面:
一是划定湖北省级流域治理单元。 结合湖北省大江大河、水系众多的自然地理特性,将湖北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片区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3个一级流域片区:长江干流流域、汉江流域、清江流域。16个二级流域片区:三峡库区、黄柏河片区、沮漳河片区、四湖片区、荆南四河片区、府澴河片区、鄂东五河片区、鄂东南片区、富水片区、汉江丹库以上片区、唐白河片区、汉江中游片区、汉江下游片区、清江片区、沅江澧水片区、乌江片区。
二是明确湖北省级流域安全底线管控清单和流域治理单元管理机制。 在科学地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通过编制《湖北省流域治理单元底线管控要求》,分级分区分类明确流域治理单元底线管控要求,建立了三大一级流域片区、16个二级流域片区的“四线管控清单”(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清单)。《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提出了流域治理单元管理机制,涉及流域治理统筹机制、流域安全底线管控动态巡查制度、流域安全底线管控“一票否决制”等。
三是提出了湖北省“理想空间结构”方案。 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向,守护“四屏一山、三江一平原”的自然生态格局(大别山生态屏障、秦巴山区生态屏障、武陵山区生态屏障、幕阜山区生态屏障、大洪山、长江、汉江、清江、江汉平原),构筑三大都市圈引领、三大发展带支撑的空间结构。“三大都市圈”即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三大发展带”即沿江(长江)发展带、汉(武汉)十(十堰)发展带、襄荆宜发展带。强调以理想空间结构为引领,引导各类用地有序布局与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布局相适应、相统一。
四是提出了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清单。 明确了湖北省“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和考评指标。
二、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要处理好若干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流域片区”和“行政区”关系。 处理好“流域片区分治”和“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处理好“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关系。实现跨流域片区、跨行政区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二是要处理好“理想空间结构”和“主体功能区”关系。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制定差异化发展方略与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三是要处理好“流域综合治理”和“流域科学开发利用”关系。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方法,既要重视流域的综合治理,也要重视流域科学开发利用。诸如:利用岸线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港口设施,发展航运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利用水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特色水产业;利用水资源富集优势,高标准发展耗水需求量的产业。
四是要处理好“旧基建”和“新基建”关系。 适应数字化发展大趋势,要立足长远,高起点地谋划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
五是要处理好支撑体系要突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除了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等三类支撑体系,还要特别重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诸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支撑流域治理的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字栾生流域”“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