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国外进口的椰糠里,来自比利时的熊蜂负责授粉,专门定制补光灯促进光合作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量灌溉和精准施肥,智能温控系统提供适宜生长环境……在迎江区长风乡新义村的番茄产业科技示范园里,小番茄种出了“科技味儿”。
5月4日,在番茄产业科技示范园一座温室大棚内,绿油油的番茄藤蔓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番茄,一辆作业车在番茄丛中的“H”形轨道上来回穿行。53岁的村民陈纪香站在车上,熟练地摘除茎蔓上多余的老叶。
相比传统农业大棚,这座大棚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清新”。白色是整个大棚的主色调,一排排番茄秧苗整齐划一地生长在一块块悬空且密封的长条形栽培基质上,均用绳子牵引着向上生长,整个种植区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灰尘。
“我们采用的是无土化栽培技术,用的栽培基质是从新加坡等地进口的椰糠。椰糠是天然植物、可再生资源,具有清洁、无污染、无病虫害、通透性好等优点,适合蔬菜根部发育成长,还能解决土壤的限制问题,可实现高密度种植。”示范园投资方秦皇岛润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彬说。水分和养料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直达”根部,在椰糠基质里插入的两根黑色滴管,一根负责输送水分、一根负责输送养料,智能化系统实时分析作物需求,确定灌溉施肥参数,从而实现精确灌水施肥。
传统农业“靠天收”,即便是后来广泛应用的蔬菜大棚,也无法完全消除因气候影响导致的蔬菜品质不一,甚至减产。这里的大棚可以最大程度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天冷时,地暖管通过加热自来水升温,类似于家用地暖;天热时,大棚四周的风机湿帘降温系统启动作业,降低温度的同时还能提高湿度,确保全过程标准化、高品质。
在番茄林中,还有多个装着熊蜂的箱子。据李彬介绍,他们采用从比利时引进的熊蜂作为生态连接,给番茄授粉。“熊蜂非常聪明,对每朵花都会进行授粉,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比普通蜜蜂的授粉率更高,且适应性更强,在阴雨天、低温高温环境下都能‘工作’。”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番茄也不例外。示范园里用上了“黑科技”补光灯,专为番茄光合作用量身定制,它能够模拟太阳光,为其弥补光照,打破阴雨天气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从育秧到结果,一个个新技术“全副武装”齐上阵,全周期数字化让番茄种植实现了每一个细节都可控。相较于传统种植,产量实现了翻番,亩均收益可达20万元左右。
十多年来,李彬带领公司科研团队,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致力于番茄等蔬菜遗传育种工作。企业拥有15个国家级番茄“种子”专利,目前,正在安庆基地培育适合本地气候的番茄品种。公司还将在安庆双生谷产业园打造种谷科创园,建立种谷人才中心,共同推动“安庆牌”种子走向全国的田间地头。 (全媒体记者 白萍 通讯员 高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