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房产 冯梦溪 贾林洋 发自郑州】
10年前,台湾商业周刊发表过这样一篇封面文章:《名驹遇到狼》,内容是讲台湾新光集团和大陆华联集团,在北京新光天地项目的股权争夺战。
站在台湾媒体的角度,华联老板是地头蛇,是狼,而新光老板则是有教养的名驹。最终,名驹败北。
10年后,类似的故事在郑州上演。北京一家名叫“K2”的地产商,一不小心打破了郑州土地市场的潜规则,被群狼驱赶。不仅拿下的土地被强制收回,当地政府还要没收押金、要收差价,甚至拉入黑名单。
K2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最简单的逻辑是,它通过正规的招拍挂形式,抬高了整个郑州旧改土地的价格,从而导致本土群狼的利润大幅收窄,遂遭群起而攻之。
土地价格向上走,一直是地方政府乐见的事情。但郑州市政府并不这样看,长期的旧改土地潜规则,导致它步履维艰。因为,土地前期的安置、土地整理都甩给了定向拿地的企业,政府成为甩手掌柜。
但这种公开的秘密,却与现行的土地招拍挂政策相违背,这是引发K2拍地时间的焦点。这场土地闹剧该如何收场,正在考验郑州相关部门的智慧。
闯入“禁地”
来自北京的K2,并不是一个冒失的闯入者。它初略了解到郑州旧改土地模式,须与当地地产商合作的潜规则。
它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与有地的本土开发商谈合作,一边想先参加招拍挂同步协商合作。但它没有想到“水那么深”。
“前期进场、定向拿地、底价成交”是城改土地市场的惯例,直到k2地产悍然举牌打破这一规则。
6月15日,天伦万科在拿自己天伦紫台二期项目之时,愕然出现了一个竞争者K2,双方经过4轮的争抢,尽管地没有旁落,但天伦万科为此多付出了2400万元。这是k2试探性出手。
自此以后,郑州城改土地每次出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争抢,郑州房地产企业敏锐的嗅到了危险的味道,特别是拥有城改项目的企业也察觉到了危机,纷纷北上试图打探摸清这位潜伏在暗处者的底细。6月24日五幅城改地块出让前5分钟,郑州国土局“意外”停电,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真正惊动郑州市场的是7月7日, k2正式浮现在公众的视线。高新区石佛城中村改造的两幅土地作为福晟谦祥•钱隆城规划的一期地块,受到了空前激烈的争抢,最终“郑州72号地”被k2旗下的涿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竞得,杀红眼的福晟谦祥杀拿下了剩余的73号地块,100轮和165轮的惨烈比拼。“城改地王”,这是郑州从未出现过的词汇。
72号地是政府定向福晟谦祥的,挂牌前已经做了三年旧改,承担了项目拆迁、补偿等费用,生地熬成了熟地,甚至连售楼部都盖好了,就等走个“招拍挂”的过场,然后以底价成交。没有想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无辜”受害
福晟谦祥也是无辜的。这是郑州的土地制度惹的祸。
7月12日,一则因报名资料有问题,k2陷入“退地”的消息在朋友圈里流传开来。谦祥方面也回应说:福晟谦祥的高层目前正在商讨方案,商品房是安置房都已经开工了,户型图都出了,但一切都在变化中,地不一定不是他们的。而关于k2退地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报名资料问题上。
彼时,相关主管部门坐不住了。14日,一份国土局关于K2的请示文件流出,其文件证实K2确实被退地,保证金不予偿还,石佛72号地重拍,差价由K2补偿。
这个消息令K2猝不及防,它也是制度的受害者,不相信 “退地”一事是真的。直到7月20日早间,一纸公告给出了答案。郑州市国土局在郑州日报第二版左下角张贴出一张公示,大意为位于高新区的“郑州72号”地竞得效果无效。
K2展开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比如表示将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甚至公开表达了尊重郑州土地市场“潜规则”,愿意与本土开发商积极合作。
熟知城改的人都清楚,城改的谈判往往夹杂了利益的纠葛。开发商为劝退潜在竞争对手,不惜以金钱手段。而且,很多谈判的内幕,向来是拿不上桌面的。
据悉,在k2初露端倪之时,本土数家房企亲赴北京总部,试图以1800万元好处费“私了”,以换取k2不在拍地时期“捣乱”,但遭到k2一口回绝。
关于退地的理由,郑州市国土资源局给出的理由是,“在审核过程中该公司为提供齐全的审核材料”。这个审核材料,主要是指72号地须郑州市国家安全局开一份国家安全部门审查意见书,但这本应由国土部门才有资格出具。
“巨利”诱惑
郑州城改隐藏者巨大的利益。
它的城市化改造才刚刚拉开序幕。据统计,郑州2015年到2017年三年入市项目总体量约为6563万平方米,其中仅城中村改造项目体量约为6256万㎡,这是大约6000亿的市场。
截止2015年底,郑州常住入口956.90万人,全省1亿700万人为其提供支撑,而且还在不断承接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流出的人口。人多意味着市场大,郑州房地产市场拥有相当的升值潜力。
在K2拜谒郑州之前,万科、恒大等全国知名房企便早已预定好座位,融创、招商蛇口、鲁能等房企也于今年纷纷进驻。与K2“公然抢地”的过激行为不同,这些房地产老大哥采用的是更加温和的方式,寻求与本土开发商合作,分食郑州城中村改造这块蛋糕。
郑州的净地越来越少,城中村改造又错综复杂,且牵涉各种利益纠葛,这些外来开发商不得不放弃独自开发的念头,反正都是为了钱,有钱大家赚嘛。而K2却等不及了,因为郑州的市场太热了。
有传言说,K2携150亿资金进入河南,导致本地开发商恐慌。令它们气愤而无奈的是,K2的行为并没有破坏市场规则,反倒是按市场规则来的。但在它们眼中,K2却实实在在地破坏了郑州土地市场的潜规则,有本事你抢净地去啊!
本地开发商感觉到了危机,大家选择抱团取暖,联手御敌。据郑州知名地产人慕容晏爆料,郑州多家参入城改的主流开发商曾召开秘密会议,应对K2“入侵郑州”,会议提出要成立城改项目基金以应对城改拍地,并且签订了联盟地产商之间不互抢城改地协议。
这也让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纵容K2这些外地房企进郑抢地,不但会寒了本地开发商的心,未来的城中村改造也将面临巨大难题,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以后谁还愿意做?但是,如果继续维持“郑州模式”,势必会再引来更多的外地开发商趋利而来。
潜规则待破
一切冲突的起源都在于制度的漏洞。
郑州城中村改造起源于2003年的西史赵村城改,几年之后“103号文件”出炉,“政府让利,村民受益,企业得利”的城中村改造“郑州模式”逐步成熟并轰动全国。
该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前进场、定向拿地、返还成本、底价成交”,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企业先与村民、村委会甚至所在辖区主管单位进行接触,私下达成一致意见,以支付一定数额定金为代价签署所谓“协议”,之后再由政府介入,将土地收归国有,进入一级土地市场,然后走个过场进行公开网拍,开发商以底价成交,拍地后政府再返还一定比例作为开发商前期垫资的补偿。
“郑州模式”为郑州的城中村改造立下过汗马功劳。政府减轻了资金压力,可以利用较少资金撬动体量巨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村民得到了合理安置,还可以通过承包部分拆迁工程获得利润。开发商则可以分批投入拆迁、建设资金,不需要像北龙湖的净地招拍挂一样,一次性投入巨大的资金量,成本相对较低。三方获益,可谓皆大欢喜。
但这之中,有一个不可控因素,那就是城中村改造的土地,需要走“招拍挂”的程序。在过去,这种定向土地都是无人竞争,最终也都是底价成交。但K2的闯入,则无限放大了这个变量。
而潜规则作为约定俗成的地下规则,一旦被撕破一个口子,后继者都会蜂拥而至。
有分析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与法律逻辑相契合的新的商业逻辑,让所有市场行为都受到规则约束,本地房企不用再担心自己聘礼都下过了却被别人“抢亲”,外来房企也能够公开透明地参与郑州的市场分红。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