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人教社语文教材错误绝大多数是夸大
2013-12-24 19:55:40 来源:山东商报

鲁迅被赶出教材的说法曾经甚嚣尘上,事实则是大众与媒体对于语文课改的误读

  鲁迅被赶出教材的说法曾经甚嚣尘上,事实则是大众与媒体对于语文课改的误读

  点击查看原图

温儒敏

  温儒敏

  点击查看原图

  2013年,与语文有关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而每当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后,总会引发诸多专家和网友的热议,献计献策者甚多。但是几乎每一个对语文教育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人,都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样教?而《语文课改调查报告》的出炉,则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今的语文,早已经被我们边缘化了。

  为何“热议”的总是语文?

  山东商报:这些年关于语文的热议非常多,为什么语文总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

  温儒敏:语文其实是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和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密切,谁都能批评,插得上嘴,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其他科目,专业性强,大家想说,也未必能说出什么来。语文天生就会受到社会格外的关注。这些年每隔两三个月,就可以看到一些与语文教育有关的热议甚至炒作,实在有些“过于关切”了。

  山东商报:您好像一直主张不要对语文做太多的报道,主张静下来讨论语文。

  温儒敏:因为很多话题一旦被媒体介入放大之后,往往会被读者误读。关于语文的讨论有很多,有一些是有根据的讨论,但是也有许多是放大了的,缺乏根据的。一旦形成了一种热议的局面,你就很难理性的地纠正过来。

  比如说前些年,有报道说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被删减,立马引发了很多网民的愤怒,口口相传都说鲁迅已经被赶出语文教材。这是误解。事实上,是因为课程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原来高中三个学年必修课,改为1.75学年,而选修课占1.25学年。必修课总课时少了,自然也要对课文数量进行调整,这是很正常的。鲁迅的文章在必修课中减少了,有的放到选修课了。在入选课本的作家中,鲁迅仍然位居第一。可是媒体一炒作,大家 一旦形成了某种错误的印象,你想再转变就比较难了。

  前几天又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爆料者声称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各大媒体网站迅速都在热议,甚至中央台都跟着报道了,成了新闻事件。我很好奇,找来材料仔细看,发现所谓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的,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只是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出版社当然应吸取教训,加以改正。爆料者本可以通过学术讨论的途径,给出版社指正的,但一家伙弄到媒体上,广为炒作,给人印象就是教材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不符合实际,对教材编写的改进其实会有负面影响。对语文的“过渡关注”,并不是好事。

  大家关心语文是好事,可是过度关注,又往往会适得其反。语文有社会性,它又还是一门学科,有学理性。语文的社会关注度应当降降温了,媒体不要去炒作,大家少争论,让一线教师和专家安静下来,认真做些调查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而不只是在印象的、情绪的层面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

  语文课,培养的不是文人

  山东商报: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于语文的误区很大?

  温儒敏:对于语文,我们的误解确实很多。

  拿作文来说吧,为什么要学写作?很多人觉得就是为了考试,或者为了能写漂亮的文章。这不能说没道理,但并不完全。语文的写作训练,主要是培养基本的表达能力,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为了训练思维。人的整体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思维能力。而写作就是思维训练最好的办法,写作可以使大脑更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创意。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这背后就有思维能力以及情商、智商的调整提升。这才是语文真正的意义。

  山东商报:这么一说,我们对于语文的误读确实太深了。

  温儒敏:所以,关于语文的功能我提出了一个说法,就是8个字:“阅读养性,写作练脑”。语文其实最能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培养读书的习惯,自由广泛的阅读,可以充实人的精神,感受生活带来的各种感受。现在我们国人实在太闹了(叹气),大家很难静下来去读书,有点时间全都打麻将看电视玩游戏了,不爱读书的民族很难说是文明的有素养的。

  语文教材编写 变味的竞争

  山东商报:其实最近最热的一条新闻,莫过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错误。所以我也很好奇,语文教材到底是谁编写的?

  温儒敏:其实新中国建国后三四十年,中小学教材是全国统一编纂的。原来全国的语文教材都由国家组织专家统一编纂。最近十多年变成了“一纲多本”,由教育部颁布大纲,然后各地各个出版社进行组织编写,经过审查即可发行。目前全国小学有11套语文教材、初中8套,高中5套。

  本来“一纲多本”这个政策是个进步,是为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让教材也有竞争,广大师生可以选择使用。可是十多年下来,这种竞争变味了,不再是质量上的竞争,而只是营销上的竞争。由于经济利益推动,出版社用各种手段极力扩大发行量,加上地方上的保护,行政干预,使得语文教材编写发行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从去年开始,国家尝试着收回语文、历史以及思想品德等教材的编纂权,虽然遭到了许多抵制,但是目前国家统一的示范性教材编写工作正在进行,我也参与了这个工作。

  山东商报:那么你能透露一点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的情况吗?

  温儒敏:有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又有十多年课改经验的积累,新编的语文教材会有一些新的面貌。首先是更加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其次,是减少刻意的教化,去除过于技术性应试式的教学方法引导; 三是特别注重培养读书的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建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框架,把课堂教学引向语文生活。

  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大可不必

  山东商报:其实说起语文教材,前几年一直流行民国热,尤其是民国语文课本,甚至脱销。

  温儒敏:民国时期有它的特殊性,那时候现代的教育体制刚建立,有较多的办学自由,办学上容易形成各自的个性,也培养出不少“国学”大师。那时的语文教材大都是个人编写,如《国文八百课》等,自主性很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另外,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刚脱胎于传统,学生的所谓“国学”底子自然都比较厚实。而且民国时期能上学的人极少,国民大多数都是文盲,那时主要是精英教育,当然要比现在的语文教育水准高。

  目前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学,是公民普及教育。如果从“普及”的角度看,现在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成就又远远大于民国时期。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比民国时期增加了很多,英文、计算机等占用相当多的时间,他们不可能像民国时期学生那样专注地学语文。

  所以我的看法是,借鉴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经验是应当的,但拿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却大可不必,语文教育的改革还得适应现有的社会需要,面向未来。

  教学不宜盲目借鉴欧美

  山东商报:我们聊了语文很多,那么不知道您对于欧美的语文教育教学机制是否了解呢?

  温儒敏:欧美也有属于自己的语文教育,但是各不相同。美国比较重视孩子的个体发展,他们的语文教育比较全面,语文课不只是语言文学,也包括了历史政治等等。

  欧洲的语文教育则更注重互动性,因为他们那边一个班的学生可能只有十多人到二十多人,课堂上多是以互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更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经验,但不是套用。国情不同,套用不管用的。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竞争激烈,应试教育在很长时间内恐怕很难消除,这是巨大的“现实”。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投放到这个“现实”中,就如同泥牛入海了。课改不能无视这一点。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