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人民日报 5月19日)
“挑剌工”其实就是地方纪检监察部门“明察暗访”的创新手法。丹棱县所抽出的40余名“挑剌工”分别来自于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此招及出,引来不少热议,当地领导干部称,面对这40余名的“挑刺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存在。笔者觉得,压力是干好工作之动力源泉。俗话说,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是当年铁人王进喜总结出来的肺腑之言。大家试着想,如果没有压力驱动,哪怕地下有再多的石油,也无法升到地面。同理,人也需要有压力,当一个人没有压力时,他就会四肢乏力、精神萎靡,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轻飘飘”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要做好工作,必须不断给自己加压。个人是这样,单位、集体也是如此。当然,“挑剌工”并不是以“挑剌”为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促使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自然就得到了转变。这应该是终极目标吧。
我想,“挑剌工”的孕育而生应该成为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助推剂”。当然,“挑刺工”出现时,我们的党员干部只要做好了自己,服务无瑕疵,少些官僚作风,多些正气和好作风,一身正气,难道还怕“挑刺”与“亮灯”,主动作为“善其身”。归根结底还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免疫力”。经得起群众监督的考验,正确对待“挑刺工”的暗访,让群众来“挑刺”,不光是要好好“出出汗”,而且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改行动,最终达到“排排毒、治治病”的目的。
总而言之,“挑刺工”给领导干部带来的工作压力就是转变作风的动力。同时,也是给领导干部戴上了“紧箍咒”,为作风的整肃起到了积极作用,更是能够治疗作风“顽疾”。因此,大家有理由相信,丹棱县的这场“挑刺”行动能够挑起干部的自律意识,也能不断续写更完美的“下文”。“挑刺工”倒逼官员转作风,这个真的可以有!(文/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