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选择一边批判一边信仰
2015-07-30 11:52:57 来源:汉网

王林大师风波还没过,最近,释永信举报“玩弄女性”、“双重户籍”,举报者署名释正义。尽管少林寺此前曾多次针对“网络谣言”发表声明,但这一次举报人不仅咄咄逼人还留下电话,一副公开叫板的架势。有网友发问调侃,释永信让人信不信,释正义是否代表正义?

从包养女大学生,再到有私生子,互联网让僧人也不能免俗,俨然成为了博弈场。释永信或许早就习惯与置身风口浪尖,还保持“是非以不辨为解脱”一贯态度。从这一点来说,如此淡定,实在让人佩服。

对于释永信关注度如此之高,一方面源于人们对于其使用商业化的手段推广少林寺品牌的质疑,总觉得他像一位商人,而不是僧人。另一方面,传统的佛教遇到现代社会,佛教与世俗的关系实在太近了,僧人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但是,就此断定释永信是否有问题,还为时尚早,需要佛教学会给出定论。

凤凰网做了关于对释永信印象的调查,接近60%的认为他“除了梯度和袈裟,看不出是个出家人”,而觉得他是“高僧大德”的只有不到2%的人选择。在微博中,也出现了对他的调侃,“虚竹马上就要上场了”,“请尊重和尚的性自由”。舆论既好奇举报背后的波云诡谲,也折射出对宗教世俗化的不信任。

可是,看到这样一个悖论:很多人一边批判者释永信,另一边却继续烧香拜佛,并不影响自己寻找信仰的偶像。

类似人格分裂并不是近代才产生。在古代,最典型的仁义道德成为社会大的文化传统,而恰如小说角色韦小宝的混世哲学成为人们信奉的小传统。中国人在传统与小传统的冲突,道德分裂后表现出伪善的一面。所以,只要释永信稍有问题,舆论就会一哄而上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责他。倘若回归生活,他们依然保持自己的信仰。

态度“分裂”的背后,人们希望信仰变得更加纯粹,希望寻找一片安放心灵的净土。可是,佛教的世俗化让一些僧人不能免俗,大众觉得有些失望。为此,很多人选择了“有限的信仰”:他们对待佛教的态度变得暧昧,有事就去寺庙求神拜佛,即使花钱也不在乎,可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会置身事外,毫不吝惜自己的指责。

现代的中国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个体暴露在社会发展巨大的不确定性中,需要通过佛教了舒缓自己的压力。可是,人们在信仰的过程中,科学理念不时地迸发出来。在他们的内心中,科学与信仰“两个小人”在打架,经常会让他们迷茫。人们一边批判一边信仰的奇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曾发出疑问,我们跑得太快了,会不会把灵魂丢了?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社会财富快速地被创造又快速的被消费,人们的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此时就需要信仰来弥补。可是,当下的信仰明显供应不足,只要像释永信的人出事了,我们就会愤怒、失望和患得患失,开始埋怨信仰。

其实,信仰并没有错。释永信与王林大师一样,帮助我们反思,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仰?(章正)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