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位“男多女少”的老黄历该改改了
2015-11-24 08:48:30 来源:

2013年,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世界厕所日”。以世界性节日的形式提请人们关注,也充分表明良好的如厕环境是日常生活的必需。(《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21日)

国内媒体也多聚焦在提高如厕文明、农村旧厕改造等问题上。事实上,男女厕位严重失衡问题同样突出。

说起如厕问题,人们往往羞于启齿。但这件羞于启齿的小事常常是生活中不能回避的难题。而女性如厕难问题,尤为突出。内急之下,各种尴尬甚至极端的事件便出现了。女性对厕位“刚需”更强,而现有厕位比例对女性不公平。遇到这种情况,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女性“磨蹭”,却忽略了男女厕位的比例问题。

为什么到现在我国还是男厕多于女厕?国家标准长期滞后,好不容易更新了,还是个“软柿子”。且不说新标准男女厕位的比例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更关键的是,虽然新标准对女厕所蹲位比例有倾斜,却并没有对其蹲位比或蹲位数进行强制规定,还是停留在建议层面,更不谈国家法律、部门规章的修正。如此一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扩建女厕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事。

这并不难理解。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扩建一座公厕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规划布局早已定型的老城区,想增加或改变公厕的布局,当然难;而新城区的规划布局虽然还未定型,但公厕只是公益设施不产生经济效益,自然也没有动力去布局规划。在商业建筑结构设计时,商家出于自身成本等考量,也不愿增加女厕的面积和厕位。

关爱女性,增加公用女厕的面积和厕位,政府应当有所作为。重新定义合理的公厕厕位比例,并将其作为强制性执行条款加以落实。社会在发展,女性也早已从“家庭人”走向“社会人”,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公厕建设,满足女性最基本需求、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自然是应有之义。在新加坡等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国家和地区,皆立法以提高女性卫生间比例。

当然,这个比例究竟是多少?并不是简单一刀切的,除了应与女性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需求的日益增长保持动态平衡,还要考虑到该公共场所男女客流量的比例。除了硬监管,政府还可通过掏钱回购、增加无性别厕所等方式保障女性的如厕权。“厕所开放联盟”也是有益尝试,即利用社会公厕和其他单位的厕所满足日益高涨的公众如厕需求。具体办法是,城管局牵头组织市区沿街单位建立联盟,通过相应的政策补偿措施,鼓励他们对外开放厕所。

除此之外,还可考虑适量增加无性别厕所的办法。作为一种采用单体隔间式设计、不分男女皆可使用的厕所,只要厕所的安全设施过硬,无性别厕所其实是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途径之一。上厕所的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基本需求及社会公共服务的底线,比斥巨资砸来一个“某某文明城市”要来的实际。(方红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