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拿过政府颁发的奖杯,我们去找政府。”前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赴浙江调查P2P跑路事件时,一名资金受损的投资者激动地站在已经被查封的公司门口,扒着玻璃门窗高声喊道。可是投资者说的这个奖杯并非政府颁发,而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奖杯。但是,投资者并不能清晰地分辨。(详见12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近几年来,P2P行业由于缺少创新,产品和市场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P2P属于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经营的不仅仅是货币,更重要的是经营信用。于是,那些有国资背景、上市企业背景的P2P平台,即使产品不具有特别的优势,却往往能够从背书品牌企业那里获得额外的品牌溢价,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先天优势。对于众多草根P2P平台特别是新平台而言,如果不借助强有力的品牌来背书,往往较难拓展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参加评选获取各种荣誉、寻找各种有实力的机构开展合作为自己增信,渐渐成了一种流行趋势。
笔者认为,作为P2P经营者而言,诚信是最首要的原则,平台在对外推广过程中,只要符合国家《广告法》的规定,就无可厚非。但是,在当今市场上,P2P和其它行业一样,也难免存着在一定的“花式忽悠”状况。虽然市场监管机构承担着监督管理企业诚信经营的责任,但对于P2P投资人而言,自己始终承担着为资金安全兜底的责任。因此,P2P投资人在识别风险、规避或转移风险,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维权,最终都得依靠自己去落实。实际上,不仅仅是P2P行业存在着平台跑路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的风险,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从2015年5月实施,按照规定,投资人最高也只能获得50万元的赔偿,假如一个投资人在银行里存了数千万,如果银行倒闭了且没有资产可供偿还,存款人也一样面临着血本无归的命运。因此,防范和化解风险是每个投资理财人士最重要的必修课。
那么,P2P投资人应该如何才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去识别“花式忽悠”,防患于未然呢?笔者认为,投资人最好通过严格的“三推六问”模式,多方考察目标P2P平台,才能更好地避免“花式忽悠”带来的风险,并为风险发生后的索赔做好准备。
首先,投资人必须学会从P2P企业经营的三个基本面,来判断一个平台的安全性。
第一,最好先考虑平台成立的时间,以及其正常经营的连续性。按照P2P行业公认的安全标准,一般来说,成立超过一年且连续正常经营的平台,不管其背景如何,基本可认定为安全性较高。
第二,最好到平台经营场所实地考察 ,深入了解P2P的经营管理状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投资人不妨和平台高管沟通一番,以此确认对方的实际运营能力。如果平台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高,说明平台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可以比较放心地与之合作。
第三,通过不同侧面考察一下平台的现金流情况,比如通过与其他投资人交流,了解平台的兑付能力。如果平台能够及时足额兑付给投资人本息,那么,说明其现金流很正常。
其次,投资人最好从六个方面了解平台的赔偿能力,确保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时,能够依法向承诺有担保机制的平台索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平台在一定时期内的未偿还交易额和实有注册资本的比例关系,如果二者差额不大,则意味着平台偿还能力较强;平台经营者过往的诚信情况;平台的实际经营环境,如果场所极小,人员严重不足,就得高度警惕了;平台的担保能力以及连带责任主体的经济实力;平台投标的去向,如果借款人所在的行业风险较低,且对方提供了能够保值增值的抵押品,基本可认定为相对安全;平台风控团队的实力,如果团队成员普遍具有较丰富的金融市场实战经验,则意味着安全性较高。 (余汉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