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大非遗大展昨天在武展揭幕 千项绝活惊艳4万观众
2015-11-22 10:08:23 来源:武汉晚报

    汉网    昨天,2015·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首日4万观众前往观展,着实过了一把“非遗”瘾。

    本届大展是首个全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也是迄今为止在湖北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非遗展会。11月21日—24日,将有来自长江流域11个省市区的约400多个非遗项目、589位代表性传承人、1200多件非遗作品,以及近百名非遗保护者、专家学者会聚江城。

    昨天,文化部非物质文化司司长李雄,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共同为活动揭幕。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主持了开幕仪式。大展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文化厅主办,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承办。截至下午5点,展会共吸引超过4万名观众前来。

    展会期间,除了非遗产品的展示外,还有非遗项目签约仪式、非遗传统剧目展演、社区校园行等活动,将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多场。

    昨天下午3点,在展厅现场还进行了“2015中国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长江流域非遗联盟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锡器制作技艺、银器制作技艺等11项非遗项目与大展承办方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

    文/本报记者匡志达 钟磬如 通讯员贾梦 罗萍 图/实习生周婉军 记者杨少昆

    叹为观止“绝活”秀

    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积淀有多深厚?昨天的非遗大展上,各地传承人用一项项大师级的技艺做出了说明。

    寸缕纸雕撕出3D奇效

    昨天的非遗大展上,一幅幅撕出来的精彩艺术品,让人领略到“撕”的本真魅力。

    在武汉展区,汉阳刘泥巴展示着他的宝贝——一幅指甲盖大的熊猫纸雕。这只小小的熊猫远看只觉得毛茸茸的很可爱,用放大镜仔细一瞧,才发现熊猫身上竟密密麻麻“长”出几千根“绒毛”。这些“绒毛”全部是刘泥巴一根根撕出来的。据他介绍,制作这幅作品,要先撕出熊猫轮廓,然后借助镊子,一点点撕出熊猫的“毛发”。全过程不能借助放大镜等,全靠手感一点点撕。为保护好双手,刘泥巴甚至连饭都不能做,生怕长了茧子降低手指敏感度。

    在安徽展区,撕纸牛人蒋劲华展示的则是另一门绝技,隽秀的行草、隶书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满江红》等,竟都是他一个一个字撕出来的。蒋劲华介绍,他的作品是“撕学生作业本练成的”,一直历练了几十年。

    羌笛簧片还讲究阴阳调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经典诗词让很多朋友知道了羌笛,昨天在四川省展区,两位羌族小伙子现场吹起了羌笛,高亢的乐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羌笛大概有成年人一只手掌的长度,由两根筷子粗细的竹子并排缠绕组成,竖着吹奏,竹管上共有12个分布均匀的孔洞。羌笛吹奏也很讲究,要求一口气吹到底。坚持最长的,一口气可以吹奏长达五分钟。

    别看它样子不复杂,制作起来光材料就不好找。现在制作羌笛的竹子都是高山竹,采回来后阴干49天才能制作。“尤其是羌笛吹口处的两个簧片,要求一片用阳坡的竹子制作,另一片用同一座山背阴山坡的竹子制作。这样才能阴阳调和,否则音质不纯。”羌族小伙木西斯旭说。据他介绍,最早的羌笛取材自老鹰的左右两根腿骨,羌族迁徙至大山中繁衍生息后,取鹰骨不那么容易了,才逐渐开始用竹子制作羌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