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首歌的歌词要比歌本身红得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很早以前就耳熟能详,被广大文艺青年奉为金句,差不多可以跟“说走就走的旅行”相提并论。现在再加上“高晓松”和“许巍”两块情怀界的金字招牌,威力更是非同小可。
虽然“文艺青年”这个词,放现在也不是什么夸人的话了,不过歌词中蕴含的情怀着实挠到了不少人的痒处。“苟且”多庸俗,“诗和远方”多美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不过,不管是人还是歌,太火就容易招惹是非。有人说了,高晓松高知家庭出身,街坊邻居都是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级别的大V。从小生活无忧,一辈子都在玩,连房都不稀罕买,清华都不稀罕读,酒驾进去了只当体验生活。这种上电视跟蔡康永聊天就能挣钱的选手,来跟我们说诗和远方,是不是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这里,笔者还是想替高老师说几句。现在连卖手机卖电视卖汽车的都能拿情怀说事,人家一个根正苗红搞艺术的音乐人出身,只不过家庭环境没那么接地气,凭啥不能谈情怀?相反,往往是高老师这样衣食无忧、不为俗事所累的,才能把情怀谈透彻。就算是营销策略,但就是能抓准大家的脉,不服不行。
再说,这话本身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既然措辞用的是“不止”,显然对“苟且”没有否定的意思。二者可以看作层次有高下,但肯定不是对立关系。笔者倒是感觉,这句话的格局还是小了。看看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当然,某一段话不能抛开语境谈内容,更不能不看对象。像笔者这样,长期苟且但尚未苟且出大名堂的朋友们切记一点,就像TFboys和BigBang都各有受众群体一样,这歌压根就不是面向我们的!《平凡之路》里也唱了,“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好歹得先拥有过,再来拗曾经沧海大彻大悟的造型,才有说服力。
按照笔者粗浅的理解,所谓“苟且”,就是你不想干但不得不干的事儿,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课、考试、攒钱、受老板气……所谓“诗和远方”,自然就是你想干但一时半会儿干不成的事儿。从这个意义上说,值不值得把生命耗费在苟且上我不清楚,不过要是苟且得好,起码还有希望挣到去远方的高铁票钱。
深受听众朋友们爱戴的电台主持人万峰老师曾有一段著名的答听众问,振聋发聩。某男听众打电话说,自己平时挣得不多,平均月薪大概1800。不过生活富有情调,热爱自然,喜欢旅游远足。结果女朋友嫌他穷要跟他分手。
万峰老师说:“你这种情况,就不要热爱自然了,你平常的活动该是什么你知道吗?你到咱们市比较大的商场去转悠,多去接触商业社会知道吗?注意看那些商品的标价……”
这么说不是鼓励大家安于苟且,一点精神层面的追求都不搞。只不过,生活永远在别处,大多数人面对的日常都是庸常琐碎的。一直在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翻过山头,发现那边还是山呢?一直向往的朱砂痣和白月光,万一最后都变成了蚊子血和饭粘子呢?真正的诗和远方,不在于地点,也不在于所过的生活,而在我们的内心。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通往诗和远方的道路,在有的人看来,可能是一条已经铺到家门口的康庄大道。对于我们来说,却需要努力从苟且中一点点开凿出来。拨开路上满布的荆棘后,如果还有心情仰头欣赏一下星空,即使还没能到达远方,说不定也能体会到生活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