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 通讯员胡洋)23日,2018中国武汉“第二届智慧海绵城市论坛”在洪山宾馆开幕。长江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武汉市作为全国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试点成效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受益人口已超过30万。
海绵城市,也称“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2016年,国家先后分两批确定武汉、镇江、嘉兴、厦门、萍乡、济南、常德、南宁、重庆等30个城市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据介绍,武汉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25%,水资源丰富,城市因水而优。然而,近年大雨渍水之痛,河湖污染之忧,流域控水调水之虞,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生态。在“优于水又忧于水”的现实困境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给武汉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解决思路。
2015年4月,武汉首批列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青山和汉阳四新两个海绵示范区的建设随之启动。经过3年建设,目前海绵试点项目全部完工,同时还因地制宜建设了园博园、东湖绿道、潘庙新家园等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区的内涝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水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品质得到提升,市民生活舒适感提高。
廖明辉说,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市已经完成海绵改造小区、公共建筑146处,学校33所,结合民生需求的“海绵+”工程,使街道、社区受益人口超过30万人。武汉研究构建了法规、管理、技术、建设、融资五大体系,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华中地区丰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据了解,试点的青山和汉阳四新片区海绵城市改造面积为38.5平方公里,占武汉市中心城区面积的4.4%。按照武汉海绵城市建设三步走计划,到2020年,武汉中心城区20%的面积将实现海绵化。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