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去年出台的游客“黑名单”制度,旨在约束不文明旅游行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实施效果不佳,被公众戏称为“不长牙的老虎”。春节刚过,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即在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上表示,今年拟将不文明如厕行为列入旅游“黑名单”,进入名单的游客将要为自己不文明的如厕行为“买单”。那么,任性游客真的会尝到苦果,“老虎”果真要发威了么?
的确,抵制不文明旅游,社会各界已在积极行动。在国家层面,国家旅游局颁布实施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已公布了4批“黑名单”,共计16名游客上榜;在行业层面,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布了《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占国内航空运力80%以上的国航、东航、南航、海航、春秋航空5家航空公司签署声明,建立“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对不文明旅客采取一定限制服务措施。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也自觉承诺“无论在哪里,我都愿意遵守公共秩序,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围绕旅游“黑名单”制度的建设,一张遏制不文明旅游的大网正开始形成。
但正如国家旅游局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坦承:“拉黑不是关键,惩罚才是硬件,难就难在执行惩戒上。” 事实上,不论是航空公司还是旅游机构,对“黑名单”上榜者目前只能采取“软抵制”。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说“一些国家法律法规比较健全,而且执行很严格,一旦在航空器上发生不文明行为或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涉事旅客马上就会被‘请’下飞机。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处理起来比较尴尬。”因此,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分析到:游客“黑名单”制度只是行政规章,对游客处罚缺乏法律依据。而航空公司和乘客本身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航空公司不能对游客进行“歧视”或区别对待。建议可以适时修订旅游法,或者通过国家有关机构进一步进行司法解释,或者颁布旅游法实施细则。同时,除了法律层面外,不文明旅游行为还涉及道德教育,家庭和社会都要出力,尤其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
相信,逐渐完善的旅游“黑名单”制度将成为提升文明旅游的里程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采取了具体限制措施,有法律撑腰的“黑名单”制度固然好,但也不能一味打击游客。试想国内的厕所,环境脏乱差者甚多,游客连脚都伸不进去,又谈何文明如厕?所以,旅游文化的养成也绝对不能脱离硬件设施的发展。 (文/杨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