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脏病患者有了“救命神器”武汉6个公共场所配备除颤仪
2016-12-06 18:24:53 来源:长江日报

\

(记者李咏 通讯员余小菊)“有人晕倒,快来人啊!”随着一声惊呼,一名男子快速跑上去,轻拍患者身体。这是昨日中午发生在武昌火车站候车室的一幕。其实,这是武昌区生命阳光救援中心的志愿者对铁路值班员的培训课。

“我是救护员,请您帮忙拨打120,请您帮忙取AED(体外自动除颤仪)!”男子对身旁的几名铁路值班员吩咐。

记者在现场看到,男子双手交叉按压患者,约30次后,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除颤仪取来了。男子指导值班员将两个电极片分别置于患者左右胸,语音提示“放电”。

再按压、再人工呼吸、再放电,循环5次后,患者有了动静。

“患者心跳恢复。”现场掌声雷动。

体外除颤仪摆放在服务台旁。有一个半人高的如饮水机的盒子。除颤仪放置在上面一层,下面可存放急救包。武昌生命阳光救援中心负责人王辉介绍,平时这个盒子贴有封条,遇到有突发心脏病患者,经过培训后的志愿者撕开封条后就可以取出除颤仪,这时警示灯会亮起,提醒这里发生了紧急病情,救护人员就会及时赶来。

昨日,是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纪念日,武昌区在6个公共场所投放了6个体外自动除颤仪,突发心脏病患者可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护。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专家介绍,4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患者出门在外,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引发死亡。

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俗称傻瓜除颤器,也被称为“救命神器”。就是帮助患者电击除颤,恢复正常心律的一种设备。它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专为现场非急救人员设计的医疗设备。

昨日投放的6台体外自动除颤仪,每台3万元左右。由武昌区慈善总会和武昌区红十字会捐赠。投放的6处公共场所是:武昌火车站、傅家坡客运站、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武昌区民政服务大厅、武昌区民福养老院、武昌区生命阳光公益救援中心。

武昌火车站生命阳光救援中心的志愿者对6个场所的保安、保洁、物业、护理、志愿者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仪急救培训。

据悉,体外自动除颤仪对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减少意外伤亡具有重要意义,可增强“我救人人、人人救我”的互助友爱志愿服务能力,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6台设备将陆续安装到位,生命阳光的志愿者也将在6个场所巡回培训。

\

昨日,培训师在武昌火车站为铁路工作人员培训急救知识,讲解如何用除颤仪,在紧急时刻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治 记者任勇 摄

链接>>>

1分钟内接受电击除颤

病人存活机会达到90%

除颤仪如何操作

心脏骤停,最为有效的急救方法是电击除颤和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可以暂时维持脑和心脏循环功能,使大脑对缺血的耐受时间有限延长,但基本的心肺复苏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绝大多数心脏骤停的病人所需的是立即电击除颤,促使心脏恢复正常有节律的跳动。当病人在1分钟内接受电击除颤,存活机会达到90%,如果10分钟才行电击除颤,病人存活的机会就下降到不足5%。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每延迟除颤时间1分钟,复苏的成功率下降7%~10%。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就是解决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心脏病突发者进行有效治疗的难题。

与“傻瓜相机”异曲同工,自动除颤仪最大特点是无须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

据悉,欧洲及美国很早就普及了AED,在美国大城市人口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学校、电影院等,AED随处可见。日本政府则以立法的形式推动AED普及,部分豪宅更是将其列为房屋的配套设施。

我国大城市的部分机场、大型公共场所如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故宫博物院等先后设置了AED。早在2014年底,杭州在15个公共场所设置了AED。

“这个很有必要。今年春运第2天,一名60岁的广州女乘客,在出站通道内突然晕倒,工作人员迅速拨打120并进行了心肺复苏,但没等救护车到达,乘客就死亡了。”武昌火车站党办工作人员刘奎书介绍。

为了熟练掌握AED,增强急救能力,武昌火车站召集了20多位员工参加培训。

(记者李咏 通讯员余小菊)

 

专家探访>>>

四分之一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公共场所

“救命神器”应为公共区域标配

相关统计显示,猝死约70%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教授程才昨日介绍,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心脏骤停,急救黄金4分钟内患者很难到达医院,除颤仪是现场的“救命神器”。

程才介绍,实际上,心脏除颤和胸外按压缺一不可,国外对于猝死的急救原则是:先除颤,再按压。这是因为胸外按压可以暂时维持大脑和心脏循环功能,使大脑对缺血的耐受时间延长,为后面抢救创造机会,但基本的胸外按压并不能恢复正常的心跳。绝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需要立即电击除颤,促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

在国内一些城市,目前公共场所普遍缺少体外除颤仪配置。程才曾在高铁上救治突发状况的病人,当时想寻求除颤仪未果。他说,由于职业习惯,他出差都会观察公共设施中有没有除颤仪,遗憾的是,只在北京机场等少数发达城市的公共场所有零星分布。

近来本报报道、引发全国关注的“生命接线员”刘清,在26分钟不挂线电话营救中,先询问了附近有没有心脏除颤仪,确定没有的情况下,再来教患者妻子进行胸外按压。

今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汉马),每1公里赛段,都有医生身背除颤仪骑车往返巡视,确保一旦发生猝死,能够第一时间抢救,有效保障了汉马选手的健康安全。

记者昨从市卫计委了解到,在我市,去年一年因心脏病死亡人数达到近1.3万人,排在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之后,位于疾病死因的第三位。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

市卫计委称,除颤仪在我市急救车上是标准配置,但公共场所投放除颤仪,武昌区尚属首次。

程才呼吁,尽快在我市公共场所普及像除颤仪这样的“救命神器”。此外,在外地曾出现过除颤仪因不会用、不敢用而闲置的情况,还需要整个社会环境支持学急救,用急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