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今天湖北骨髓库建立 330次捐髓,330次重生
2018-04-22 22:18:18 来源:湖北日报网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在国内热播,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很难治的病叫白血病。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关于白血病概念的第一次广泛普及。

在很多年里,白血病几乎就等于绝症。而骨髓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治愈这一疾病有了可能。2001年中华骨髓库正式建立,同年湖北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确定的全国首批启动骨髓捐献的11个省市之一。

日历标签

2004年4月20日,湖北造血干细胞专家委员会成立。当月,在宜昌、黄石等10个城市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这标志着,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正式建立。

从无到有摸索着前行

骨髓库的职责是,将捐献志愿者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检测结果登记入库,当有需要的患者与其配型结果吻合,再由骨髓库负责联络对接,完成初筛、再动员、高分辨、捐献者体检、制定采集计划、完成捐献、送达、回访等一系列工作。

“刚开始那些年,人们对捐献骨髓不了解,有很多误会。”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章晟介绍,包括他自己,也是从工作中一路摸索。“我以前是消防员,经常献血,2005年献血的时候听说有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想着如果配上型就能给患白血病的人一个救命的机会,所以就登记成为志愿者。”两年后,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

2007年7月28日,章晟成为湖北第12名成功捐髓的志愿者。“那天是我25岁生日,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他笑笑说,其实那时自己还是有点点怕的,而他随后的人生也跟骨髓捐献结缘。不久后,章晟成为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工作人员,“我捐献过,对整个过程有切实感受,在动员捐献者的过程中,现身说法的效果不错。”

很多捐献志愿者在捐献前会有恐惧感,也有人打退堂鼓。这种怕,多半缘于“捐髓”二字。

“最早的捐髓,是直接抽取骨髓,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过科技发展很快,中华骨髓库建库以后不再直接抽取骨髓,而是采用外周血采集并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再用于移植。”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夏凌辉教授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这种方式对于捐献者来说较为安全、损伤最小。

不过,相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名称,“骨髓移植”更简洁直观,所以一直沿用下来。

夏凌辉教授介绍,目前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为3/1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接受移植获得重生的机会。移植需要捐受双方完成配型,而非亲缘关系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若要为患者争得更多生存机会,就必须有一个库容量足够大的骨髓库,有足够多的捐献志愿者。”

作为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工作的医生,夏凌辉教授感慨地说,中华骨髓库从零开始积累捐献志愿者,到2008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骨髓库,目前志愿者超过240万人,“这说明,人们对骨髓捐献的认识程度提高迅速。”

章晟对这一变化也感受颇深,“最初那些年,我们登门去联络捐献者,很多家庭一听要捐骨髓就坚决反对,骂我们工作人员,甚至放狗来咬。”志愿者们为了完成捐献承诺,往往要顶住家人的压力,“有一名志愿者甚至蒙家人说自己去朋友店里帮一段时间忙,才换得体检、捐献的时间。”

近些年,这样的困扰极少出现。目前,湖北分库登记的志愿者超过9万人。

截至2017年底,湖北骨髓分库的志愿者们完成了330例无偿捐献,其中14例涉外捐献。这意味着,国内外330名患者因湖北志愿者的大爱获得了重生。

茫茫人海中我遇到了你

“每一次配型成功,都是罕见的缘分。”这是很多志愿者完成捐献时的感触。

一诺千金,践行大爱精神,是湖北志愿者的特征。十余年间,湖北省的骨髓捐献者志愿者中出现过“最美中学生”张文驰、“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杨子威、“弃考捐髓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大爱妈妈”黄丽丹、跨国捐髓英雄梁啸等一大批捐髓明星。湖北骨髓库的“群星”现象甚至引起中华骨髓总库的关注。

2005年7月18日,随州青年周伟在协和医院捐献骨髓,拯救济南患者生命,成为湖北分库捐髓第一人。日前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上周伟,他腼腆地表示,捐献的事已过去很多年,“我都忘了。”在他眼里,这就是平常小事,谈不上“壮举”。

2011年夏,为了救治与自己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东东,孝感学院(今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田强决定放弃期末考试,赴京捐髓。他的大义之举感动了学校,为支持他救人,学校专门为他调整了考试时间;赴京捐献的全程中,他态度坚定,笑容灿烂,他极具感染力的表现,引发社会各界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关注。

上周,记者联系上田强,得知他毕业后留校工作,当年由他建立的“田强青年志愿服务队”至今仍非常活跃,目前已经开展了志愿活动400余次,涉及环境保护、扶孤助残、留守儿童关怀等方面。近年来志愿服务队还开展孝感市周边地区贫困山区义务支教活动、孝感市城铁站“文明出行”志愿活动、与社区结对子成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对口帮扶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等等。2017年,田强获得“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2012年2月,宜昌女护士黄丽丹抱着8个月大的儿子满满,来汉捐髓救人。为保证顺利捐髓,她提前给孩子断奶,她的义举一度引发全社会关注,被人们称为“大爱妈妈”。上周,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上黄丽丹,她告诉记者,“现在我很少去回想当年的事,不过当时真的挺‘猛’的,抱着孩子就去做了。”她朗声笑了起来,接着说,自己身为医护人员,更懂得救人的意义,所以一切付出都值得。

如今的黄丽丹已经是中心医院江南院区副护士长,工作的历练让她更显沉稳从容。当年在她怀中的宝宝,现在已经成长为一枚小帅哥。今年,黄丽丹刚生了二宝,升级成为两个儿子的母亲,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2013年1月,曾在本报实习过的土家妹子向雪敏,为了捐髓救人推迟早已定好的婚礼,被称为“最美新娘”。昨日,向雪敏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自己从恩施自治州鹤峰县委办公室调到来凤县委组织部工作,现在是电教中心副主任。回忆起当年捐髓救人的经历,她说:“历历在目!每天都有人在捐,确实需要勇气。”说到这里,她自豪地笑了。然后她语气隆重地说:“其实我最大的成就,是在2015年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我经常开玩笑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把两个女儿带到街上走一圈,心情就好了,因为一出去别人就说:哇,双胞胎啊,你好幸福啊!”她开心地分享说,两个女儿乖巧又懂事,是贴心的小棉袄,“大家都说我是好人有好报!”

“骨髓捐献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夏凌辉教授说,“一方面,志愿者的无偿捐献,让患者获得生存机会,这是救命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倡导了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互助精神,极具正能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