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徐汉雄
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爆网络。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有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本报昨天报道)
这个世界首创并没有带来惊喜与欢呼,反而是舆论哗然,无论科学界还是网民,对此都抱以质疑与不安。122位科学家联名予以谴责,表示此项技术没有任何创新,大家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涉及重大的伦理问题。
换言之,这不是什么可喜的进步,反倒是鲁莽之举。因为基因修改后,对孩子个体来说,不是抵抗艾滋病的好方法,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对人类来说,贸然进行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可能导致整个人类的基因库将因此受到污染,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后果难以估量。无论对受试的这对双胞胎,还是对其他人群,这项研究都有着不可承受之重。引起大家不安的,既是对基因编辑婴儿这一生的成长关切,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照,虽然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却也是整个人类的孩子,事关公共安全,大家有理由担忧。
虽然贺建奎一再解释,这只是帮助孩子避免遗传疾病的痛苦,并非“设计婴儿”。但科学界普遍的声音是,在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不同于在人体上做实验,因为前者有遗传风险,这一步迈得过于草率。而且这项研究已涉嫌违规,试验也未经医学伦理报备,国家卫健委已表示高度重视,依法依规处理。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就曾说,医学有禁区,科学有红线。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比如说孕期检测胎儿性别,地下非法代孕,这都是不被允许的。对医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不能对病人造成伤害。对基因编辑婴儿来说,也是如此,大家的关切,核心点在于对生命的敬畏,技术手段不可超越伦理。任何科技当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危害。大家关注这项研究,也是关注每一个人自身的祸福,大家有理由等待相关方面,给一个明确的调查结果与说法。
声音
《人民日报》:在“科学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不当使用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
凤凰网:是科学家的自行其是,肆意妄为,还是监管部门尸位素餐?监管部门应当尽快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