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 敬) 流浪乞讨者是生活无着的困难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对他们进行关爱和救助,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寒冬时节,全国各地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共同发起巡查大行动,不仅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热乎乎的饭菜、御寒的棉衣,还为他们照亮了回家的路。
节假日无休只为“找到你”
这几日,广西桂林进入冬季寒冷时段。在这样的天气里,桂林市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为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送上了最及时的救助和温暖。从11月28日至12月12日,桂林市救助管理站与各城区民政局出动900多人次上街巡查,出动车辆62台次,与城管公安联合行动16次,将流浪乞讨人员接回站内救助、送往福利医院救治,将危重病人送往医院救治,护送乞讨盲人回家,护送外省籍拾荒者返乡。
“车站、桥梁涵洞、地下通道、建筑工地、银行自助区这几个地方是我们重点巡查的场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管工作人员介绍说,冬天太冷了,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拉网式全面巡查和救助,全力保证流浪乞讨者安全过冬才行。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在11月份就启动了今冬明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行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广泛发动环卫工、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热心群众和志愿者提供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线索;要求坚守24小时工作制,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强救助对象医疗救治,确保受助人员和机构工作人员的安全。
帮其落户还帮找寻家人
救助不单单是“送其回家”,还为流浪人员今后的安稳生活奠定基础、提供保障。近日,23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至此,长期滞留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的65名流浪乞讨人员全部有了户口。
“这些流浪乞讨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障碍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站长罗贵安介绍。于是,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依据相关文件规定,陆续为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落户前,救助管理站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通过失踪人口信息库、户籍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DNA对比、人脸识别,帮助他们寻找亲属。同时,为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流浪乞讨人员掩护身份,须确认是真正的流浪乞讨人员后才能落户。罗贵安介绍,正式成为兴义市民后,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还可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如低保、医保等。
近日,在湖南常德市公安局武陵分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大队联合民政部门,为医院的50名流浪乞讨人员正式办理了居民身份证,让这些曾经无家可归、不知姓名的同胞成为真正的“常德人”。“从今天起,他们全部姓‘康’,健康的‘康’。他们身体残障、生活无着落,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姓名,现在统一落户在常德,医院还根据其骨龄为他们进行了年龄推测,并为每个人起了名字,寓意健康。”常德市公安局武陵分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大队身份证专干侯杨介绍。
医院参与提升看病服务
流浪人员没有身份信息也没有经济来源,因此“治病”是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最关键的环节。为进一步提高流浪乞讨病人医疗救治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救助管理工作,12月7日,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与兰州市救助管理站签订了流浪人员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协议及省康复医联体框架协议。
流浪乞讨人员日常生活照料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实务性强的技能性工作,包括医疗服务、心理康复、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据了解,该项目的签订对于加强医院急诊科与兰州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合作,扩大康复医疗救助服务工作范围,使受助人员得到快速、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具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