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本是女儿身
2017-09-02 07:21:00 来源:汉网

郭婷歆

《青藤狂歌——徐渭》上演的号称明星版,就越剧而言,应该称为女明星版。因为越剧发展到今天,进入“跨性别表演”的境界,它的最突出特征和最大看点,用行话说,就是越剧女小生。这种中国戏曲舞台上非常有代表性的跨性别扮演——女演男,无疑是越剧活跃到今天的特质之一。

但你相信吗,柔美之下,还是女性解放的惨烈,文雅之间,还是女权主义的抗争。

查了一下资料,越剧流派唱腔的创始者,大多出生于1920-30年代,这一时期,男艺人“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女子科班则雨后春笋,蓬勃而生。1923年第一副越剧女子科班在嵊县诞生。

女子不得演戏,在当时小了说是家训族规,大了说是社会舆论。可还是挡不住大量年轻女子习戏。为什么?为了不当童养媳。

徐派创始人徐玉兰在回忆录中提到,在我们家乡,女孩子一般的出路是做童养媳。我的祖母、母亲、婶婶都经历过这种忍泪吞声、含辛茹苦的生活。小时候,我不听话,母亲总是拿做童养媳吓唬我。在我的心目中,童养媳的遭遇是最辛酸凄苦的。看到了戏班女孩子的独立生活,我想只有跟她们唱戏去,才能摆脱做童养媳的厄运。

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同样提到,我为什么去学戏呢?和许多舞台姐妹们一样,是为了寻求一条生活出路。我从记事的时候起,就尝到了人世的艰辛。八岁那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寄居在一户农家,仍然以女红帮工为生。这家的主人死了老婆,有人就来劝说我母亲嫁给他,并要我姐妹俩给他的两个儿子做童养媳。母亲不答应,我也不愿当童养媳……日子怎么过呢?我想,还是去学戏吧。

在一个重压和禁锢的时代,也许不遵妇德,才能改变命运;不守规矩,才能寻到自我。

也正从这点,越剧的徐渭,由女小生扮演,可谓别有心得。徐渭笔下的女性,花木兰也好,女状元也好,已开“立地撑天,不在男儿在女子”的先声。想想越剧那些开门立派的创始人们的勇气和无奈,也许角色融入更快些。

很好奇,一个“令人唏嘘的苦难的,一个坚守独立人格,却又陷入精神滑坡痛苦的”女徐渭会是什么样子。

越剧《青藤狂歌——徐渭》

演出地点:武汉剧院

时间:9月7日19:30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