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刀 闪着冷锋
2017-09-02 07:21:00 来源:汉网

记者周劼

保卫祖国的巨人32×21.5厘米1937年黑白木刻沙清泉

画家手中的刀,就像古龙笔下三少爷的剑,“他的人与剑十七岁时就已名满江湖,如今年近中年,他已放不下这柄剑,别人也不容他放下这柄剑。”

侠客人剑合而为一,画家也人刀血脉相连。

严格说,画家的刀有两把,起于心,刻于木,名“技”;起于木,传于心,名“艺”。技为木刻之刀,艺为“匕首和投枪”,于黑暗中肩出一线光明,于困苦中放出一声呐喊。

我说的画家就是沙清泉,或者更准确,版画家,给木头赋予生命,给艺术留下刀痕的人。

用沙清泉自己的话说,“刻刀陪伴我五十多个春秋,我深深热爱这黑白分明。凭藉她战斗再战斗,奉献再奉献,在刀与木的撞击下,发挥一点光与热。”

技之刀,爱黑白,爱细致入微,纤毫毕现,爱小三角刀精雕细镂,高密度的排线,多层次重叠组合,一层压一层、一组压一组,密密麻麻却繁而不乱。

艺之刀,则爱苦难,爱悲伤,爱撕心裂肺,爱绝望后的悲号,爱鞭挞也爱歌颂。

技是入木三分,艺是刀刃上的冷锋。

就像这幅《保卫祖国的巨人》(1937年)。1937年,“8·13”上海抗战爆发,沙清泉参加了上海抗战十九路军战地服务团,创作了黑白木刻。这件木刻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两个顶天立地的人物——抗战武装民众,姿态和表情浩气凛然,满怀着对日寇的鄙夷。背景是万里长城。

这件作品中,黑白对比运用到极致,人物被组合成完整的大块黑色,只在一些局部的用排线刀法强调体积并留出粗重的外轮廓,内轮廓用细线阴刻,画面中的人物体量沉重,气魄雄伟。

只能说,这是战火淬炼出来的技艺,以刀为爱,以刀为恨。

沙清泉,1916年生于上海。1936年以钱庄学徒投身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与木刻界同仁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当选为理事。

他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只凭一把斜刃修脚刀在杨木版上开始,还没来得及从容临摹,细心借鉴,就被裹入时代洪流,被强烈的救亡责任感和战斗的使命感驱动,以木刻为武器,匆匆掌握构图与黑白关系,把握刀味木味,急于宣泄,急于宣传,青春如火,有幼稚,更有灵感,居然走出了自己的路。史家称之为直接通过创作来学习,营造“缤纷的黑白世界,无声的诗魂”的文艺奇迹。

其实何来奇迹,一个热血青年,国破家亡,颠沛流离,逼急了,就是奇迹。

清泉长流——沙清泉百年诞辰纪念展

展出地点:湖北美术馆

时间:今起至9月7日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