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亚婷)如果上映之后不能掀起观众们的大讨论,那一定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9月1日上映的《敦刻尔克》,就是标准的诺兰出品。除了问鼎单日票房冠军,上映3天票房过2亿,还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大讨论。
这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敦刻尔克原本是二战史上著名的40万人大撤退,但人头攒动、炮火连天的场面,诺兰偏偏不爱拍,观众看到的是,只有真实战争中被恐惧、未知、疲惫推着艰难摆荡的普通士兵们。
这样的诺兰和《敦刻尔克》,在北美上映后评价一度被推高至烂番茄得分97%(满分100%),夸奖者称这是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有可能为诺兰提前预定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细细一数,那意味着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战马》、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片都好。但也不乏批评者认为《敦刻尔克》太过沉闷,缺乏震撼力。
中国上映后,《敦刻尔克》遭遇的争议更多,目前在豆瓣电影得分8.7(满分10分),口碑略逊于北美。电影中七成画面是用IMAX胶片摄像机拍摄的,营造了震撼的视听效果,也因此,《敦刻尔克》被众人评为今年最值得去影院、尤其是用IMAX版本感受的电影。除开视效,有影评人士夸这是诺兰十年来最好的电影,有业内人士赞影片视角独特、结构精巧,比如洪晃表示“没明星就可以好好看故事,特别能看进去”。也有批评者认为《敦刻尔克》仍未跳出诺兰的拍片套路,多线叙述中的主角没有得到足够成长。军迷和非军迷,甚至就“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否可以位列二战的决定性战役而争论不休。
这被调侃为“诺兰粉丝”(简称“诺粉”)和“诺兰抹黑者”(简称“诺黑”)的戏外较量。当然,观众之中并不都是“诺粉”或“诺黑”,也有单纯的观影者发出理性评价。无论观众发出何种声音,可以肯定的是,有关《敦刻尔克》和诺兰的讨论,是上周、也将是本周电影市场的最热话题。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