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老成什么样
地道即濒危
卢宇龢
地铁是个大熔炉,各方语言汇集其中,普通话畅行无阻,搞得像华山论剑,东邪西毒热闹流的,中神通不见踪影,地道的武汉话越来越少了。地道,是有讲究的,不是说话没有卷舌、没有轻声、前鼻和后鼻分不清就是地道武汉话,那是武汉腔,还是改良了的腔。受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受书面语和网络词汇的影响,武汉话越来越像武汉菜,辣似川湘,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包容杂糅,用武汉话说是岔的(除了喜欢用老抽,烧得乌漆嘛黑,是自己的)。包容,带来变形,现在的武汉话,是有弧度的,很多腔调,七弯八拐,很多词汇,七拼八凑,很多语法,七支八搭,很多语音,七拱八翘。挺好玩,也挺好学,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不过离地道就远了。
干嘛要地道,地道好不好?未必好。地道的四季美汤包,会有人去撮?地道的老通城豆皮,到哪里去瞄?别说这些奶奶辈的事,就是十年前池莉阿姨辈的地道吉庆街,现在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地道,未必有市场,只有点学术价值,好比化石标本,延展出武汉方言的极限。所以,谈点地道的武汉话,不是要人去学去说,真说了,也是掉渣的烧饼,烙糊的卷子,土得很,夹生得很。而是找到武汉话的母本,语言的DNA,像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挽救一下,免得失传。
还真有人专门研究了濒危的武汉俗语,反过来讲,你要会说其中几个,你就有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了,赶快告诉身边的人。这些俗语,其中有一个:乌焦巴弓。
呵呵,冇听过吧。
《武汉方言概要》里举了两个例子:
饭炒得乌焦巴弓的,么样吃?㏂
木头烧成了乌焦巴弓,还有么用?
乌焦巴弓,就是又焦又黑,就像前两天网上传的,非洲来的留学生说在中国晒黑了。
这个词,来头蛮大,明朝小说里就有,全国各地的方言也不少,就是武汉话里越来越烟涛微茫信难求了。
如果哪天,你在地铁里,突然听到有武汉话说这个词,哇,挖到宝了,如果说者是年轻人,定是祖上三代都是武汉的。可以凑过去问问,贵姓,贵庚,拆二代?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