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地铁:东方与西方
2017-09-19 07:22:00 来源:汉网

胡榴明

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最近几年好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网上、朋友圈晒土耳其自由行,美丽风景美丽建筑美丽陆地美丽海峡,伊斯坦布尔古旧典雅的美让人惊艳不已——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帝国废墟”,异乡游客眼中的“异域天堂”,各有说法,各有理由,世道人心从来如此。

古罗马帝国、古拜占廷帝国、古奥斯曼帝国,苍老的国度、苍老的城市、苍老的建筑,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伊斯坦布尔城市地铁。

伊斯坦布尔地铁,历史非常悠久,第一条线路(M1),十九世纪末(1875年)开工,二十世纪初(1910年)通车,首尾两个车站,全长600米,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地铁”是不准确的,其实它只是一条地铁线路而已,至2016年止,伊斯坦布尔建成和在建的地铁线路已经六条。

一百年前人们希望地铁取代马车和轮船,一百年后人们希望地铁取代汽车和轮船——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一个分成两半的城市,这边是亚洲,那边是欧洲,海峡横亘其间,千万年……

站在海峡两岸,西望欧洲色雷斯区落日融金;东望亚洲安纳托利亚区繁星满天……圣索菲亚大教堂、托普卡匹皇宫、蓝色清真寺、贞女塔……新城旧城、东方西方,安逸、娴静、优雅、古典,蓝天红花,巨大的穹顶,高高的邦克塔,行走伊斯坦布尔,乘地铁去任何一处古迹名胜都得换另一种交通工具。

地面建筑,繁复华丽的拜占庭风格,地下建筑,整齐划一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风格,地上地下,穿梭来去,目不暇接,没有人想要了解血与火、灾难与死亡那样一些过去的故事——东方和西方之间,欧亚非三个大陆之间,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融合——小时候只知道君士坦丁堡不知道伊斯坦布尔,成年后知道伊斯坦布尔也知道君士坦丁堡,老了后才知道为什么叫君士坦丁堡为什么叫伊斯坦布尔。对我们来说,知道和不知道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于这个城市的居民来说,城市名字的改换关系到国家兴亡和民族盛衰。

2016年,马尔马拉海底隧道通车,与海峡两岸地铁线路相连接,列车疾驰4分钟穿越欧亚两洲。通车仪式上,土耳其总理赞誉为“贯通东西方“的“现代丝绸之路”。

有人不认为伊斯坦布尔海底轨道交通属于地铁,但是,我认为是。

横贯海峡,沟通欧亚,东方,西方,其实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座标而已。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