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窝好不好吃, 看有没有这两个小动作
2017-10-14 07:22:00 来源:汉网

戴红兵

武昌民主路蛇山山洞的旁边,有一家窄窄的不起眼的早点小门面,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他们都是冲着面窝来的。

面窝,武汉的寻常早点小吃。这家,却做得不寻常:原本就添加了黄豆浆的面窝浆桶边,居然还放着个黄豆浆桶,但凡大半小时后,面窝浆有些沉底了,就点一勺黄豆浆。

不寻常的还有:夏天,面窝浆里居然放着冻成冰的饮料瓶。

内行人说,正是这两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举动,保证了面窝的品质和口感。加黄豆浆,是保证面窝又泡又酥;放冰饮料瓶,是保证夏天的面窝浆不会变酸。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80年代。汉口兰陵路路口,下午四点,随风飘来阵阵炸面窝的香味,引得行人驻足。看这小摊子上,黄黄的颗颗紧挨着的黄豆面窝,橙红的小方块红苕面窝,还有深红的小河虾面窝,让人顿时垂涎三尺,欲买尝鲜。摊子边,同样有着加黄豆浆和放冰饮料瓶的举动。

时光再往前,上世纪20年代,武昌户部巷谢氏面窝的早点担子前,不少市民来买谢家名扬三镇的“金包银”面窝,金黄的面窝里面,夹着三个长条型的糯米做的糍粑,又好吃又耐饿,码头工人说,吃了它,一天可管饱。

镜头拉近,正在做面窝的谢荣清不时加黄豆浆的动作,还有,夏天买来的冰块,加进面窝浆桶。

的确,由于“九省通衢”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武汉的小吃,很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外来品种,比如大名鼎鼎的四季美汤包,就起源于江浙的汤包,后经汤包大王钟生楚等人多年改良,终成目前的汉味汤包。还有烧梅、油条、汤圆等等,都不是地道的“汉产”。

惟有面窝,是武汉人的发明。传说面窝是清光绪年间,汉口汉正街集家嘴附近一个叫昌智仁的小贩发明的。

名称虽叫做面窝,却不是面粉做的,面窝的主要成分是大米磨成的浆,按比例加配黄豆磨成的浆。

武汉小吃米当先。面窝就是代表。之所以用米,就是因为长江成就了大武汉水码头的名声,往来船只运输大米到武汉,好的米自然送到米店出售,而破碎的米不能浪费,武汉的小商贩就想到做成面窝、米粉等米为主食材的小吃。

站在武昌民主路这家面窝摊子前,拿着色泽金黄的面窝,咬一口,酥酥的,唇齿留香,里面白色的“肉”又软又嫩,嚼起窝窝中间薄薄的边子,发出欢快的卡嘣卡嘣的脆响。

刹那间,仿佛回到童年。

(武汉晨报)

上一篇:为树打针杀虫

下一篇:深挖脑洞的乐趣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