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点儿北京话的血汁
2017-11-12 07:24:00 来源:汉网

卢宇龢

每个人笔下的方块字儿写着差不多,可读起来却天壤之别。有的文字有温度,像发烧打摆子;有的有水分,汹涌澎湃;有的像穿着衣服,遮遮掩掩;有的像挂着很多小饰品,丁丁当当。这些都算风格。可很多风格只能看,未必能念,能念未必能说,能说未必有味儿。因为心手之间缺一个口。

什么是味儿?味儿就是把文字念给旁人听,还能口角噙香,栩栩如生。莫言小时候偷偷跑去听书,晚上将听来的故事复述给母亲听,添油加醋,绘声绘色。搞得母亲忧心忡忡,对他说:“儿子,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莫言深以为戒,走了另一种风格,有激昂,有怪诞,也有纯净,可就是没有耍贫嘴的高密味儿。

味儿就是文字耍贫嘴耍出来的生活气息,比如老舍笔下的京味儿,要的是语言的音乐和色彩,俗白、凝练、生动、活泼,看不到丝毫雕琢的痕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种文字的“裸露感”:“中国话惊人简单,正是仗着简单自然的文字脱去了华艳的衣衫,而露出了文字的裸体美来。”

《断魂枪》里王三胜耍把式卖艺:

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放下鞭,没向四围作揖,叉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诸位,有愿下来的没有?”他看着,准知道没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紧了紧深月白色的“腰里硬”,把肚子杀进去。给手心一口唾沫,抄起大刀来:

“诸位,王三胜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助助威。这儿没生意口。好,上眼!”

这样的文字里就是地道的京味儿,也是地道的生活味儿,简劲、不把句子拉长,仿佛练家子脱去小褂后露出来的一身腱子肉,把式门道,功力深浅,一眼看出来。同样,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如小说里西北角上黄胡子老头儿断喝一声:“我说:你—有—功—夫!”

有味儿的文字,功夫高下就在生活,就在地域。有了生活,就有了土壤,“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有了地域,就有了脑海里的风俗画卷,“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所以回国后的老舍,比较了西文国语,找到了自己的文脉,“我的笔也逐渐的、日深一日的,去蘸那活的、自然的、北平话的血汁。不想借用别人的文法来装饰自己。”

关键的是,这样的文字,市井风俗,如画如戏,能直接搬上舞台,朗朗上口,不需要重新加工还原。老舍创作,心之所想,宣之于口,再下笔成文。反过来说,文与口的转换也是自然而然,不失掉原滋原味。

林兆华将老舍的五个短篇小说合而成一台剧,《断魂枪》是其中之一,号称“京味儿话剧”,既是还原老舍,也是还原京味儿,几年来各地巡演,俨然成了保留剧目,小经典。不知道这种“有味儿”的尝试能否推广开去,比如我们本地也发掘发掘“汉味儿”;还是市场冷遇,高手颓唐,没了后续,如《断魂枪》的结尾: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京味话剧《老舍五则》

演出地点:武汉琴台大剧院

时间:11月14、15日19:30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