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挺着急
2017-11-12 07:24:00 来源:汉网

周劼

当年世纪之交,正逢郎朗(1999年,17岁顶替身体不适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登台,一举成名)和李云迪(1999年匈牙利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2000年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等人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之时,有人就提出能不能以这批年轻的钢琴演奏家为核心,构建“中国钢琴学派”。一晃十几年,学派建立与否不知道,老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2012年撰文还语带焦急地说,建立“中国钢琴学派”,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鼓舞汇集中国钢琴业界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时间箭头都是指向未来蓝图,可见任重道远。而这期间郎朗和李云迪辈也从青葱少年,变成持重青年,却是不争的事实。按已往的经验,钢琴是个青少年天才早早成名的行当,年龄的界限分明,是因为才华和天赋的时间短暂,处处是接力棒交接的时刻。

钢琴称为学派,可不是指着几个人说说而已。钢琴300年,作曲家、演奏家如过江之鲫,公认的学派无非德奥、俄罗斯、法国,外加波兰,几个而已。有人无派,难就难在几个要素:作曲家、演奏家、传承、研究,缺一不可。比如俄罗斯学派除了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等外,还有安东·鲁宾斯坦、里希特、吉列尔斯、阿什肯纳齐、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列文涅等世界级的演奏家。而就学派而言,演奏家是首要条件。

有了这些历历在目的璀璨群星,一个学派才能厚积薄发,独领风骚。其中最珠联璧合的是演奏家演绎本国家、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演奏让作品生辉,作品让演奏出彩,相辅相成。

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可惜发掘不够;有一流的演奏家,可惜分量还轻;有不错的作曲家,可惜认可度不行。这就让演奏家和作曲家之间形成不了互动,拧成不了合力。郎朗和李云迪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演出水准,不敢尝试中国作品,而中国作品因为没有高质量的演奏,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彼此相忘于江湖,中国学派的建构也就姗姗来迟。

储望华说,我们卯足了劲不断培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但我们怕永远出不了一个肖邦,或准肖邦。看来关键是创作。我们还没有一首钢琴作品被世界钢琴界所承认而用于教学和演奏,也没有一首钢琴作品被指定为世界权威钢琴大赛的必奏作品。钢琴家等一等总会有,可作曲家等一等未必有。徒唤奈何。

当看到李云迪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的节目单是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想想中国学派的呼吁,不免有丝丝遗憾。

艾伦·吉尔伯特&李云迪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

演出地点:武汉琴台音乐厅

时间:11月17日19:30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