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路: 一条工人运动之路
2017-11-23 07:24:00 来源:汉网

董玉梅

提到二七路,自然会想到林祥谦、施洋,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

二七路的江岸车站,又称刘家庙车站,是京汉铁路线上著名的站点、汉口第一座火车站。不仅如此,专门为修理保养机车建立的江岸机厂,也于1901年在刘家庙创建。这个最初完全是露天作业的工厂,后来的厂房面积达到了8000多平方米,1914年改名为江岸修理工厂,年维修保养机车约300余辆。工人领袖林祥谦就是该厂工人。

在京汉铁路修建之前,二七路还只是一条泥土小路,称为陈家路,是一条在清光绪年间形成的小路。陈家路并不长,仅仅只是今天二七路东边的一段,西段是一条无名小土路,连接着城市与城郊,说到底,陈家路一带不过是当时的城乡接合部。陈家路及其周边的大片土地,晚清时多为荒郊洼地,泛称为黑泥湖。这也是1955年,人民政府把陈家路和与之相连的无名小路拓宽相接后,改称黑泥湖路的原因。

陈家路得名的原因,大约是陈姓人家在清末最先来此居住。1900年前后,人口不断增多。当地的王、黄、陈、刘四姓人家遂按人头集资,在今二七北路和二七横路相交处共同修建一座庙宇。不料庙建成之后,刘姓仗着人多势众,强行称庙为刘家庙,其他三姓不服,联合起来对付刘姓,不是殴斗,就是打官司,一直闹到1920年代才达成协议,刘家庙改称兴隆寺,庙门两侧分别刻上“合会众姓立”和“地名刘家庙”的字样。

庙名虽然改了,但俗称未变,刘家庙已然取代黑泥湖,成为大片地域的泛称,其范围就是今天的黄浦路到丹水池这一大片的地域。

刘家庙并非古庙,之所以能够很快取代黑泥湖,成为片区的泛称,与京汉铁路直接相关。这一点,《夏口县志》上记载得相当明确:“刘家庙,在邑东八里,与京汉铁路江岸票房毗连,往来要冲,铺户约四百余家。”瞧瞧,虽然刘家庙四姓的纠纷不断,但因为此地与京汉铁路票房相连,又是往来要冲,再大的纠纷也挡不住繁荣的步伐。晚清有四百余家铺户的镇子,已经不是小镇了。

修筑京汉铁路,确实是刘家庙一带繁荣的直接原因,也是这一带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首先,从福建迁来了大批铁路工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形成了福建街,林祥谦就是福建人。后来,河南周口地区闹水灾,大批河南灾民沿铁路南下,在这里形成了河南棚子等居住区。

刘家庙一带,也是中国铁路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江岸机务段旧址,还有铁路工业的遗址转车楼。转车楼原本是京汉铁路线上的专有名词,所谓转车楼,是修理机车车头后用于调头的大转盘和大转盘处建的两栋小楼的合称。我们曾经来到转车楼,面对承载了100余年中国铁路史的大转盘,只用了两个人的力量,就推动了曾经让无数火车头掉转方向的转盘。另有一个值得一说的历史片断是,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解放军攻城部队的指挥所就设在转车楼内。转车楼作为工业遗产的意义到底有多大,通过二七片的地名即可略知一二。一个掉转车头的机械设置,却让周边形成的居民区称为转车楼。

真正让刘家庙为天下人知,还是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京汉铁路全线所有机车一律停驶,二七工人大罢工开始了。2月7日,林祥谦被反动军阀逮捕。当夜,反动军阀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威逼其下令复工,并举刀砍向他的左右两肩。但林祥谦斩钉截铁地说:“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最终壮烈牺牲,时年31岁。

二七路因为与二七大罢工紧密相连,沿用至今,成为二七大罢工这个历史事件的印章。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