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这些宫颈癌检测误区避免入坑
2017-01-02 19:32:00 来源:武汉晚报

宫颈癌是全世界妇女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每年,我国约有13.15万妇女新发子宫颈癌,死亡5.3万,新发病例数约占全世界的30%。

“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有效提高了宫颈癌前病变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降低了漏诊率,已成为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但由于HPV检测方法众多,很多女性仍对该检测存在误解。

点评嘉宾: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主任医师宋晓婕

武昌医院妇产科主任熊丽

误区一

检测是为了查找有无病毒

武昌的贾女士查出HPV阳性后大哭了一场,终日担心“癌变”,甚至希望医生预防性处理,欲拿掉子宫。专家解释,80%的妇女一生中都可能感染HPV,其中大多数是一过性感染,能够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因而并不产生病变,也就是说感染不等于病变。她这才稍稍平静,几乎每两个月就要复查一次。

正解:HPV检测是用于查找宫颈病变患者,而不是用于查找有无病毒。

误区二

检测数值越高病变越重

47岁的陆女士正逢更年期,去年做HPV检测时,虽属阳性,非高危类型,数值也较低,医生告诉她定期复查即可。没想到今年换到大医院检测,仍是阳性,数值还略有升高,她不淡定了,以为自己确定染上宫颈癌无疑。

正解:事实上,HPV检测值高低和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无绝对对应关系。

误区三

检测阴性者不会发生宫颈癌

48岁的叶女士曾在体检时,自己加了宫颈癌筛查项目,她分明记得当时的结果为阴性,便放松了警惕,多年没有复查。没想到前不久陪朋友去查时,自己竟查出宫颈癌。专家解释,特殊类型宫颈癌如宫颈微偏腺癌、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可能与HPV感染无关。任何一种HPV检测方法都存在一定假阴性率,现有筛查方法尚无法达到10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正解:HPV阴性者同样可能查出宫颈癌。

误区四

HPV感染很容易发生宫颈癌

专家表示,99.7%的宫颈癌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但80%的感染者两年内会自行消退,最后只有不到1%的会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所以目前检出HPV的妇女都很纠结,虽然八成会自行消退,但谁都不免担心,自己会是那不幸的少数。

正解:HPV感染只是宫颈癌的发病因素,不是充分条件。

误区五

九成HPV感染是一过性的

一项针对美国4个临床中心6个月内对5060例涂片筛查及研究表明,91%的妇女入组时HPV感染者在24个月内清除。虽然后来又声称这一比例被高估,结合其它研究综合表明,2年91%的清除率是限定在年轻低于30岁的妇女中,30岁以上妇女中约79%属一过性感染。

正解: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自然转阴率与年龄相关,当年轻妇女无法清除病毒时进入持续感染阶段,持续感染状态的妇女随着年龄增大,比例增加。

误区六

检测适用于所有女性

临床上应避免对于30岁以下的妇女,尤其25岁以下的女性进行HPV初筛。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个年龄段的妇女虽然感染率最高,但绝大部分会在两年内自行清除病毒。其二,宫颈癌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持续高危型HPV感染到发生宫颈癌需要较长时间,从宫颈上皮内瘤发展为浸润癌一般需10-15年,约25%的患者5年内发展为浸润癌。“30岁以上妇女既可采用细胞学筛查,也可采用HPV筛查,当然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效率最高。”

正解:不应短期内反复检测,避免检测过度使用,减轻患者负担。

本报记者祁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