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我们关心的人们礼尚往来,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我们努力使他们高兴,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通过增强礼物对收礼者的实际价值,而不仅仅是收礼瞬间的惊喜之情,我们能够更好地维系感情,并且送出有实际价值、令对方喜爱的礼物。
新春来临,送礼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些心里记挂的,正好是个表达的机会;有些商务伙伴,礼物是个很好刷存在感的方式;还有一些人是不能不送,因为送礼仿佛成为一种效忠的证明。不管你是哪一种,选择礼品,都是件很费心的事。送礼也是有心理学讲究的。
首先要不要玩惊喜?
结论如果你没有把握,最好不要
关系心理学家HelenLeeLin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越是亲密的关系的人,越是期待对方了解自己。所以当你送出一个对方不喜欢但是又丢不掉的礼物的时候,不仅仅是礼物的问题,你也许会遇到的是关于关系的怀疑——他送我这,难道他不了解我吗?
那么,直接送对方明确提出来想要的东西不就完事了吗?比如说“你淘宝购物车里最贵的那件”。但这里面也有坑——心理学家Gino与Flynn指出一个亲密伴侣间送礼的两难:送礼的人希望给惊喜,所以不太会送太实用的东西,而收礼物的人更加看重礼物的实用性。
所以,送礼也很容易“不作死就不会死”。
原则:送一些简单实用,尤其是常常能被使用的东西,会更加时常让人记得你。
其次要不要买贵重?
结论超出期待一点点
父母经常会埋怨你买的东西太贵了,根本没必要!
朋友有时会觉得很尴尬,收了这么贵重的礼,这个情如何还呢?
孩子甚至会“不知好歹”,我想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偏偏没人送!
一个心理学实验提供了一个窥探人心的机会:如果你可以在一周以内退回你不喜欢的礼品换回来等价的钱,而且绝对不会被朋友知道,你会换吗?实验结果是,那些真正能用的东西,很少被退回;即使贵,只要实用,还是会受欢迎的。
为什么人们自己买来用舍不得,而作为礼品送或者收,都心安理得呢?因为买超过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会带来内疚感,而当它作为礼品送或收回来,你就既可以享受结果,又可以不内疚,其实心里也很爽的。
结论:送自己或者朋友一个好点儿的礼物。
最后“鸡尾酒法”很实用?
结论体验比礼物更加容易命中
一次精心安排的晚餐,去一个从来没有一起去过的地方、或者是一起看一场演出……美好的记忆更加珍贵也保持更久,重要的是,美好的记忆很难被比下去。
所以,按照心理学家建议,送礼物最好的一个方法也许是“送礼鸡尾酒法”,也就是“1+1+1”。
*选择一个他需要的清单上的东西,并增加一个档次来送;
*如果他要的东西实在太贵,超过预算,就把你的预算换成购物卡或者红包,加上一个有心意的小卡片;
*最后找一个机会安排一个美好的体验。
综合分析:送礼最好的方式是,在对方需要的、实用东西的方向上,选一个好牌子,提高一个档次,往往既有惊喜,又有实用。
文/记者毛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