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挂证”怪象的根源
2017-01-17 09:36:00 来源:武汉晚报

然玉

由于我国的执业资格实行单位注册,相关单位要想取得资质,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注册人员。这样就导致有些考取了执业资格证的人员不从事相应的工作,只是把自己的执业资格证给需要的单位注册,单位给与一定的报酬,但本人并不在这个单位工作,俗称“挂证”。

专业人才,以及与之对应的资质、证照体系,原本是为了高效率地配置人力资源。诸如“挂证”等问题,其背后所指向的,已然是职业资质资产化,以及专业人才去实务化的倾向。所稀缺的证件资源,在红火的地下市场里展现了令人钦羡的变现能力。甚至出现了“资格证挂靠费远比工资收入还高”的离谱状况。凡此种种,显然不应再继续熟视无睹下去。

“挂证”的根源,无疑在于有限的“持证者”,无法满足市场的常态化需求。不论是行政管理还是项目招标过程中,都存在着“惟资格论”之心态,故而往往对相关企业持证人员指标要求设置过高。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也习惯于租借资质来提升底气、装点门面。

无比旺盛的需求,导致了“挂证”现象的出现。但在很多领域,“资质过剩”与“资质稀缺”经常化并存。一方面,一些公司、项目,对于持证者近乎偏执的迷信和招揽,造成了大量高级专业人才大材小用。另一方面,这种全行业的人才哄抢与低效使用,反过来又加剧了原本“人才不足”的窘境。

简单化地考试发证,偏执地以“证”断人,非理性地设置指标、占用资质,都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从技术层面看,要彻底根治“挂证”现象并不难。比如说,通过建立从业人员数据库,并在社保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化的匹配甄别。更难解决的,还是整个社会在对专业人才的界定、使用、管理等等环节,如何进一步实现观念更迭和流程优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